第一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探究目的:探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进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分析白内障手术和高度近视是否为其进展中独立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2016年9月至2020年2月参与眼科会诊的1063例糖尿病患者的1063只眼,收集一般情况、全身指标以及眼部检查结果等数据,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于入组人群数据,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得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为年龄较大(优势比PF-03084014使用方法(OR):1.026,95%可信区间(CI):1.012-1.042;p<0.001),糖尿病病程较长(OR:1.164,95%CI:1.090-1.708;p=0.007),有高血压病史(OR:2.189,95%CI:1.504-3.175;p=0.008),较高的血清肌酐值(OR:1.009,95%CI;1.005-1.013;p<0.001),眼部危险因素为白内障手术(OR:2.106,95%CI:1.507-5.273;p=0.001),而保护因素为高度近视(OR:0.274,95%CI:0.170-0.442;p<0.001)。随着 DR 进展,高度近视的保护作用越来越强(轻度NPDR,OR=0.461,p=0.003;中度NPDR,OR=0.217,p=0.003;重度 NPDR,OR=0.221,p=0.008;PDR,OR=0.125,p=0.001)。相反,白内障手术作为危险因素影响越来越显著(轻度NPDR OR=1.595,p=0.258;中度 NPDR,OR=3.955,p=0.005;重度 NPDR,OR=6.836,p<0.001;PDR,OR=9.756,p<0.001)。结论:DR的危险因素为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病史、较高血清肌酐值、合并白内障手术史,DR的保护因素为高度近视;其中,高度近视作为保护因素在随着DR的进展中作用越来越明显;白内障手术作为危险因素在DR进展中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第二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探索目的:通过矫正第一章探索发现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后,对DR分期和糖尿病肾病分级的相关性分析,探索DR与糖尿病肾病分期进展不同步的原因。方法:基于第一章纳入1063例患者的数据,运用亚组分析的方法把样本分为高度近视组、仅合并白内障手术组、两者兼有组以及两者均无组,分别在不同亚组对DR和糖尿病肾病相关性进行分析,再运用偏相关分析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而通过分析后,在既没有高度近视也没有白内障手术史的患者分组中,DR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最强(DR分期与eGFR,r=0.366,p<0.001;DR分期与UACR,r=0.521,p<0.001),偏相关分析验证也支持这一结果(DR分期与eGFR,r=0.374,p<0.001;DR 和 UACR 分期,r=0.531,p<0.001)。结论:通过矫正了高度近视和白内障手术这两个眼部独立的影响因素,得出了 DR与糖尿病肾病更高的相关性结果,从而一定程度解释了两者进展不同步的原因。第三章 高度近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机制目的:探索高度近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调控通路。方法:基于全基因组分析数据库(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公开数据库对DR基因和高度近视基因组进行获取,通过Cytoscope的蛋白-蛋白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tion,PPI)对所获取的基因进行特征性参数运算分析其拓补学特点,运用韦恩图法锁定DR与高度近视的交集基因后,通过kpsychiatric medicationegg网络富集化分析寻找两者可能存在的调控通路。结果:通过分析发现高度近视通路中的KCNQ5和INSR在DR的进展中起负向调节的作用,KCNQ5通过影响能量代谢Roxadustat配制从而限制DR的进展;INSR则通过调节体内胰岛素的敏感度控制体内的血糖水平来预防DR的进展。结论:高度近视中的KCNQ5和INSR通路对DR进展呈负相关调节作用,这一结果解释我们了第一章中高度近视对DR进展的保护作用,说明了合并高度近视的DR患者相比非高度近视患者,更不易进展成增殖期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