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不良经历对青少年谋害相关心理行为的影响:边缘性人格特征与攻击性的链式中介效应

目的描述青少年童年期不良经历(ACEs)和谋害相关心理行为的流行特征,揭示ACEs的类型、数量及表型模式与青少年谋害心理行为的关联,探讨边缘性人格特征(BPF)与攻击性在ACEs与青少年谋害相关心理行为关联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淮北市、合肥市、宣城市三个城市共抽取5 724名初中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基于《安徽省中学生健康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BPF、攻击性、ACEs和谋害相关心理行为发生情况等。运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青少年ACEs和谋害相关心理行为的差异;使用潜在组别分析(LCA)探索ACEs的表型模式;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遭受不同类型、数量和表型模式的ACEs与谋害相关心理行为的关联。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中介检验分析BPF和攻击性在ACEs与青少年谋害相关心理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双侧检验)。结果本研究调查了8种不同类型的童年期不良经历,其中言语欺凌报告率最高(20.1%),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躯体欺凌和关系欺凌的报告率分别为:9.6%、19.3%、7.1%、7.3%、7.2%、7.6%和17.9%。谋害意念、谋害计划、谋害准备和谋害未遂的报告率分别为11.7%、4.3%、1.9%和0.6%。四种谋害心理行为在性别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未遭受过ACEs的学生相比,遭受过ACEs的学生BPF和攻击性得分较高;此外,报告谋害相关心理行为的学生BPF和攻击性得分均高于未报告谋害相关心理行为的学生(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在控制混杂因素影响后,不同类型ACEs与谋害相关心理行为之间均呈正向关联(P值均<0.001),其中性虐待对四种谋害心理行为的风险比均最高。ACEs数量与谋害相关心理行为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每增加1种类型ACEs,谋害意念、谋害计划、谋害准备和谋害未遂的风险分别增加2.67(95%CI:2.38~2.99)、2.96(95%CI:2.47~3.56)、4.37(95%CI:3.24~5.90)和5.94(95%GSK1120212溶解度CI:3.34~10.59)。LCA拟合确定了四种最优ACEs表型模式,分别为:低不良经历组(人数占比71.9%),同伴欺凌组(9.7%),虐待与忽视组(9.0%)和高不良经历组(3.4%)。以低不良经历组作为对照组,同伴欺凌组、虐待与忽视组和高不良经历组均显著增加谋害相关心理行为的风险(P值均<0.05)。中介分析结果显示,ACEs通过BPF和攻击性对谋害意念(中介效应值=0.062,95%CI:0.043~0.078)、谋害计划(中介效应值=0.052,95%CI:0.026~0.078)、谋害准备(中介效应值=0.045,95%CImulti-gene phylogenetic:0.004~0.087)和谋害未遂(中KD025介效应值=0.065,95%CI:0.006~0.130)的链式中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ACEs模式中,相对于低不良经历组,BPF和攻击性在虐待与忽视组、同伴欺凌组和高不良经历组与谋害意念和谋害计划之间的关联中存在链式中介效应(P<0.01),而在谋害准备和谋害未遂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P>0.05)。结论ACEs是青少年谋害相关心理行为的风险因素,不同类型、数量和表型模式的ACEs与谋害相关心理行为风险增加相关。BPF和攻击性在青少年遭受ACEs和谋害相关心理行为的关联中存在链式中介效应。ACEs可能会增加BPF发生风险,进一步表现出高攻击性,从而增加谋害相关心理行为的风险。未来需要对表现出BPF和高攻击性的青少年进行早期和针对性心理干预,从而预防谋害暴力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