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后前房深度变化与屈光误差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的变化与屈光误差的关系,以期能够提高白内障术前计算IOL屈光度的准确性。方法:根据入组标准选取2020年3月-2022年10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81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IOL Master测量ACD并计算IOL屈光度,电脑自动验光仪测量患者术后屈光度,所有患者术前均使用Barrett UniversalⅡ作为IOL度数计算公式。本研究中所有手术均由本医院同一位专业的白内障术者完成,人工晶体均植入晶状体囊袋内,手术顺利。收集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天、1个月、3个月的所有眼部参数及验光资料。根据白内障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变化的大小分为A组(前房深度变化<0.11mm)和B组(前房深度变化≥0.11mm)两组(前房深度变化=0.11mm为整组数据的中位数)。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白内障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变化与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对于术前前房深度,将前房深度<2.95mm作为a组即浅前房组,前房深度≥2.95mm作为b组即深前房组(前房深度=2.95mm为整组数据的中位数)。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白内障患者术前前房深度与术后前房深度变化及屈光误差的关系;通过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术前前房深度和术后前房深度变化及屈光误差的相关性。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2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白内障患者术后1天、1月、3月的前房深度分别为4.16±0.49mm,4.29±0selleck BAY 73-4506.47mm,4.30±0.49mm,1天与1月、1天与3月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1月与3月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86),提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1个月前房深度基本稳定;术后1天、1月、3月的屈光度分别为-0.25(-0.50~0.00)D、+0.25(-0.13~+0.50)D、+0.25(-0.25~+0.75)D,1天与1月、1天与3月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1月与3月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647),提示白内障术后1个月屈光度亦基本稳定。2.A组(ACD变化<0.11mm)和B组(ACD变化≥0.11mm)的屈光误差分别为+0.51±0.44D和-0.13±0.73D,A组和B组的屈光误差有显著性差异(P<0.001)。这表明白内障术后前房深度变化小的患者趋于发生屈光误差的远视漂移,而前房深度变化大的患者则趋于发生屈光误差的近视漂移。3.a组(术前ACD<2.95mm)和b组(术前ACD≥2.95mm)两组术后ACD变化分别为0.17±0.11mm和0.0IDN-65569±0.0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屈光误差分别为-0.37±0.48D和+0.69±0.38D,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表明术前浅前房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变化量较大,趋于近视漂移,而术前深前房组的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变化量较小,趋于远视漂移。4.术前前房深度和术后前房深度变化呈负相关(P<0.001),相关系数为-0.385;术前前房深度和术后屈光误差呈正相关(P<0.001),相关系数为0.742;术后前房深度变化和术后屈光误差呈负相关(P<0.001),相关系数为-0.488。这表明白内障患者术前前synthetic genetic circuit房越浅术后前房深度变化越大,屈光误差越趋于近视漂移。结论:1.白内障术后1个月前房深度及屈光状态基本稳定。2.前房深度较浅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变化量较大,趋于屈光误差的近视漂移,而术前前房深度较深的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变化量较小,趋于屈光误差的远视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