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湖北省2015~2019年度流感流行病学特征、病毒抗原性变化、基因进化和耐药性等情况,为预测流感发展趋势及预防控制流感流行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湖北省2015~2019年的流感监RNA virus infection测资料,采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绘制流行病学图表,采用SPSS20.0处理数据,分析流感流行的流行强度、年龄分布、季节分布和流行毒株型别变化等,对流感的流行病学资料做描述性分析;选取2015~2019年期间流行的流感病毒株,提取病GW4869细胞培养毒核酸,RT-PCR扩增后收集PCR产物进行深度基因测序;采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数据分析平台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使用Bioedit软件对核苷酸与氨基酸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用MEGA7.0软件N-J法构建进化树,通过与疫苗株进行比对,分析重要氨基酸位点变化情况,对流感病毒进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1.流感样病例监测特征:4个监测年度的流感样病例比例在夏季和冬春季节较高,流感样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流感样病例比例总体上呈现逐渐递减趋势,但25~59岁年龄组流感样病例比例有反弹,高于15~24岁年龄组。2.流感病原学流行特征:按照流感监测方案要求,每年4月第一周至次年3月最后一周为一个监测年度。2015~2016监测年度主要以甲型H3N2和B型流感流行为主,伴随新甲型H1N1混合流行,出现了夏季和冬春季两个流行峰。2016~2017监测年度以甲型H3N2为主要流行型别,同时伴有新甲型H1N1和B型流感混合流行;该年度夏季峰非常弱,但冬春季流行峰较强。2017~2018年度主要流行新甲型H1N1,伴随甲型H3N2、B型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流感混合流行;拥有典型的夏季峰和秋冬季流行峰。2018~2019年度新甲型H1N1为主要流行的SB431542化学结构病毒型别;该年度夏季峰缺失,冬春季节峰型典型。3.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新甲型H1N1流感毒株均隶属于Clade 6B大分支,又可分为Clade 6B.1A2等多个分支,NA基因进化树分布大致与HA基因进化树相同;甲型H3N2大部分流感毒株隶属于Clade 3C.2a分支,又可分为Clade 3C.2a1等小分支;NA进化树显示大部分毒株分布与HA进化树相同,存在少量分布不同的情况。B型流感毒株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两大种系各自形成两个分支,NA进化树发现,有两株毒株在HA进化树中属于Yamagata系,到NA进化树中则分布在Victoria系。4.抗原性分析结果: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9个突变位点,涉及4个抗原决定簇,受体结合部位中第187、222和223位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甲型H3N2流感毒株涉及到5个抗原决定簇的突变有30个位点,受体结合部位中发生了T135K、S219F、P221S、F193S的突变。B型Victoria系毒株有涉及4个抗原表位的15个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在受体结合部位发生了K136E、T197N、T199I的改变。B型Yamagata系毒株仅B/hubei-shashi/1868/2017一株毒株在抗原表位120-loop上发生了K129R的改变。5.耐药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发现甲型H1N1毒株A/Hubei-Enshi/SWL1285/2018发生了I223V的改变,甲型H3N2型毒株发生了D151N/G位点的改变。B型Victoria系毒株中B/Hubei-Songzi/1353/2015携带酶活性突变位点N220K,在B型Yamagata系中发现B/Hubei-Xiangchen/1353/2015发生了D197N的突变。以上位点变异均可能导致流感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下降。结论:1.2015~2019年度湖北省的流感样病例比例在夏季和年末至次年年初的冬春季节较高,表现为较明显的夏季和冬春季流行峰。流感样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人群,青少年儿童为流感发病高危人群。2.湖北省流感病毒型别分布呈现交替流行态势,不同监测年度流行毒株型别不同;流感具有季节性流行特征,多发于冬春季和夏季。3.新甲型H1N1、甲型H3N2和乙型流感不断进化衍生新的流行分支,其中乙型流感发现两株系间重配病毒,对该重配病毒的相关特性还需作进一步研究。4.抗原性分析表明新甲型H1N1、甲型H3N2以及B型Victoria系流感发生多个抗原位点的改变,部分毒株发生了抗原漂移,提示疫苗的保护效果可能减弱,需要关注流行流感病毒与疫苗株的匹配性及疫苗保护效果降低的风险。5.耐药性分析显示新甲型H1N1、甲型H3N2、B型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均发现了耐药位点的氨基酸改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耐药位点的监测和流行流感病毒对抗流感药物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