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PRQ(Pressure rate quotient,MAP/HR,血压心率商)≥1的时间占术中两次血气间隔时间的不同比例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老年患者乳酸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2019年11月至2023年1月在接受全身麻醉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共148例,年龄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SA分级Ⅰ-Ⅳ级。患者入室准备完成后予以静脉推注麻醉药物,行静脉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待气腹或开放所需视野建立且生命体征稳定后,抽取动脉血测基础血气(腔镜转开放基础血气为开腹后生命体征稳定时测定),乳酸值记为L_1,取术后出室最近一次血气为对比血气,乳酸值记为L_2,乳酸变化值ΔL=L_2-L_1,间隔时间为t,手术总时长记为T,麻醉记录单中的时间间隔为5min,统计患者PRQ<1的时间占两次血气间隔时间的比例为P_1,患者收缩压降低了术前基础收缩压20%的时间占两次血气间隔时间的比例为P_(2,)平均动脉压降低至65mmhg以下的时间占两次血气间隔时间的比例为P_3。统计比值P_1、P_2、P_3与乳酸变化值ΔL的相关性,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证明比例P_1、P_2、P_3与患者是否发生高乳酸血症发生率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计算出截断值,将148例患者依据截断值分为不易发高乳酸血症组(A组)与易发高乳酸血症组(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基础肝、肾、胰腺功能是否具有差异性,再统计两组患者术中输血情况、输液种类及总量,是否入住ICU,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死亡率,肝功能、肾功能、胰腺功能变化等,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证明其相关性。结果:首先进行相关性研究,得出患者P_1、P_2、P_3与乳酸变化值ΔL均具有相关性(P<0.05),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证明比例P_1对诊断患者发生高乳酸血症相关性较P_2、P_3相关性要高(P<0.05),绘制ROC曲线,得出截断值为0.47,即P_1>0.47时患者Immune-to-brain communication有较高几率不发生高乳酸血症,此时将患者分为易发生高乳酸血症组(A组,n=81),不易发生高乳酸血症组(B组,n=67),统计一般资料,得出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BMI、术中补液量、术前心率、基础病、手术方式、血气间隔时间、手术时长、术中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否输血、基础乳酸值、术前肝、肾、胰腺功能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易发生高乳酸血症组患者术后肝脏与胰腺指标恢复优于易发高乳酸血症组,并能反证其与高乳酸血症之关系(P<0.05),不过对减少ICU入住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以及死亡率,减少住院时间无明显裨益(P>0.05)。结论:老年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Z-VAD-FMK术时,PRQ<1时长占手术中时长比例与乳酸变化值具有相关性,即PRQ≥1占比高能够降低患者血乳酸升高的幅度,且对指导患者的微循环灌注要优于单纯收缩压降低20%定义为低血压造成的微循环灌注不足和平均动脉压降低至65mmhg定义为低血压造成的微循环灌注不足,即预测高乳酸血症的准确性更高,通过增加PRQ≥1的比例能够减少患者Roxadustat临床试验术后高乳酸血症的发生率,加快肝脏、胰腺功能恢复,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更容易出现PRQ≥1占比较低的情况,更需要密切监测乳酸值,关注其微循环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