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童年期人际创伤的大学生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状共存模式及性别差异

童年期人际创伤可能导致个体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出现CPTSD和抑郁障碍的症状,Fulvestrant价格并且影响其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本研究旨在以经历过童年期人际创伤的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鉴别这一群体中CPTSD和抑郁障碍之间的关系,识别其相关风险因素,并考察其性别差异,对于有效开展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一个囊括所有CPTSD和抑郁症状的共存网络,探索CPTSD和抑郁在这一群体中的症状表现,并使用网络比较检验男性和女性样本在CPTSD和抑郁症状表达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CPTSD和抑郁症状共存网络中,存在五个子网络,分别为PTSD子网络、DSO子网络、抑郁selleck HPLC情绪伴躯体化症状子网络、抑郁情绪伴人际关系子网络、缺乏积极情绪子网络。其中,抑郁情绪、人际关系问题、感到失败和回避症状是共存网络的核心症状,情绪调节困难、高度警觉和孤独感是两种障碍之间的桥接症状。(2)从宏观上来看,CPTSD和抑郁症状共存网络均是由CPTSD症状激发抑郁症状,且是由PTSD症状簇激发DSO症状簇。噩梦是触发两种障碍的初始症状,没有任何一个节点指向它。食欲不振、活力减退是两种障碍的末端症状,不触发任何节点。(3)CPTSD和抑郁共存网络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抑郁症状上。男性以抑郁情绪激活和维持共存网络;女性除情绪外,还受人际关系影响。二者在抑郁子网络中的激活路径也不同,女性从抑郁情绪伴人际关系子网络激活共存网络,而男性更多从抑郁情绪伴躯体化子网络激活共存网络。总之,本研究首次在经历过童年期人际创伤的大学生群体中,利用网络分析模型,构建了CPTSD和抑郁症状共存的网络,在症状层面探讨了CPTSD和抑郁症状的共存模式,并得到以下结论:(1)PTSD、DSO和抑郁是不同但相关的结构;(2)情绪调节困难、高警觉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孤独感在CPTSD和抑郁的共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3)CPTSD和抑郁共存潜在的因果机制可能是PTSD激活DSO,进而引发抑郁;(4)CPTSD和抑郁共存的性别差异重点在于抑郁子网络的激活和维持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