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为系统研究变态反应的相关机制,构建斑马鱼变态反应模型并完善模型评价体系。方法 野生型蓝斑马鱼麻醉后使用微量注射器行腹腔注射,阴性对照组注射鱼用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肥大细胞致敏剂C48MRTX849/80化合物,注射3~5min后,无菌解剖取肠道,使用微量毛细管穿刺尾静脉取血。使用行为学、组织病理学、血清学指标定量及半定量评价斑马鱼致敏状态,包括观察并记录斑马鱼注射后行为学改变;取肠道组织标本制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PAS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评价病理改变,并依据评分标准进行半定量分析;使用动力学监测法测定斑马鱼血清highly infectious disease中类胰蛋白酶(tryptase)水平。结果实验组斑马鱼在腹腔注射后出现明显的行为学改变,低剂量和高剂量实验组中60.0%~80.0%的斑马鱼出现鱼鳍颤动、身体抽动、剧烈游动等强烈的行为学改变,而对照组中仅有60.0%出现鱼鳍颤动、20.0%出现身体抽动和剧烈游动;实验组肠道组织切片HE染色多见肠道组织病变,PAS染色结果可见杯状细胞聚集分布,实验组肠道病变评分结果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甲苯胺蓝染色可见肥大细胞数量相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斑马鱼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相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既往斑马鱼致敏模型所选用的致敏剂各不相同,致敏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与规范,没有标准化、统一化的评价体系,为弥补这一不足,现使用肥大细胞致敏剂C48/80化合物行腹腔注射使斑马鱼致敏,构建斑马鱼变态反应模型,采用行为学、组织病理学、血清学SAHA指标评价斑马鱼致敏状态,以期用于今后的斑马鱼致敏状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