蒽环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天然抗生素,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抗肿瘤药物,对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都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放线菌是天然活性化合物的最大生产者之一,同样也是蒽环类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本论文从西藏采集土壤并分离出放线菌株300株,通过TLC点板观察以及液相分析筛选出菌株TB040209。我们对选取的菌株进行基因框架图测试分析,将全基因测序结果提交到antiSMASH后分析发现,菌株含有Ⅱ类聚酮生物合成基因,对应蒽环类(doxorubicDibutyryl-cAMP供应商in)化合物。菌株大规模发酵后,通过硅胶柱层析(CC)、制备薄层层析(PTLC)、制备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方法分离单体化合物,最终分离得到5个蒽环类化合物(ε-rhodomycinone、daunomycinone、doxorublatent neural infectionicinone、baumycin C1、7-[α-L-daunosamino]-aklavinone)。前期研究发现,ε-rhodomycinone经过实验证明其具有低的心脏毒性并能够抑制人类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与转移,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所以我们选择ε-rhodomycinone 以及与 ε-rhodomycinone 拥有类似结构的 daunomycinone、doxorubicinone作为母体结构,在侧链不同位置的羟基处引入酰基,以期待能获得活性好、选择性强的化合物,本论文共合成衍生物17个。通过分子对接软件将所有化合物与DNA分子对接,发现所有化合物均可以插入DNA分子中,说明其能够干扰DNA的复制转录并发挥抗癌作用。采用MTT法筛选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乳腺癌细胞MDA-MB-453、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人正常乳腺细胞MCF-10A四种细胞细胞毒活性。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共有15个化合物对乳腺癌细胞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其中,从放线菌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TM-2活性最好,对所有癌细胞均有活性。衍生物中,衍生物TM-34的活性最好,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IC50值为7.7175±0.47 μM,活性较母体结构有一定提升。对正常乳腺细胞的IC50值为18.665±1.51 selleck抑制剂μM,其值为肿瘤细胞的2.5倍左右,选择性较母体结构也有提升。以上数据表明,本篇论文的工作对于蒽环类药物的发掘以及结构修饰具有一定的意义以及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