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目的: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一,具有认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精神活动的显著异常,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约1%的人口,可导致明显的职业和社会功能损害。与正常人群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肥胖发生率要高出Lactone bioproduction2~3倍,长期以来的研究表明肥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作为大脑内合成的蛋白质,在神经细胞的成熟和分化、突触可塑性、突触发生、记忆和认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有报道血清BDNF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超重或肥胖以及其他精神病理学方面相关,同时在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中,在流行病学、发病年龄、精神病理学和临床进程的性别差异已被广泛报道。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性别间的BDNF水平,研究结果确认细节相互矛盾,一些研究显示男性的BNDF水平低于女性,而另一些研究则报告说男女之间的BDNF水平没有差异。由于BDNF与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的风险密切相关,而且体重增加在生理上存在性别差异,因此有必要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肥胖之间的性别差异。具体到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国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体重指数(BMI)和肥胖情Blebbistatin试剂况;(2)血清BDNF水平;(3)它们之间关系的性别差异。方法: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308名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预先设计的调查表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受教育年限、工娱活动参与状况、住院信息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计算患者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所有入组患者的精神症状严重程度。测定所有入组对象的血清BDNF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等血生化指标。比较男性与女性一般资料、临床资料、BDNF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的差异,以同样方法比较男性肥胖与非肥胖者的差异、女性肥胖与非肥胖者的差异,分析性别与肥胖情况对BDNF的交互作用,应用不同人口学资料及临床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可能的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男性患者183例,女性患者125例,总体平均年龄(44.95±11.59)(19~74)岁、BMI 值(24.17±3.86)(15.57~35.35)kg/m2,总体肥胖率为16.6%。女性患者肥胖率21.6%高于男性患者13.1%,女性患者BMI值(24.91±3.76)高于男性患者(23.67±3.85),两组在BDNF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肥胖患者BDNF水平高于非肥胖患者,女性肥胖与非肥胖组间BDN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与肥胖情况对BDNF水平存交互效应。男性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BMI呈正相关,女性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BMI无相关性。仅在男性患者中发现BMI是血清BNDF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肥胖率高于一般人群,女性患者肥胖率及BMI高于男性,提示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的体重增加情况。男性与女性的BDNF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男性肥胖患者BDNF水平显著高于非肥胖者,女性肥胖患者与非肥胖者的BDNF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且仅在男性患者中发现BDNF水平与BMI呈正相关,男性患者BMI是BDNF水平的影响因素。综上所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肥胖、体重指数(BMI)、BDNF水平及其相关性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因此,在评估BDNF与精神分裂症代谢因素之间的关系时,需要考虑性别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