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置入支架术后发生胆管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建立

目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目前广泛用于胆胰疾病的诊治,尤其是治疗恶性胆道疾病造成的胆道梗阻,ERCP置入支架可通畅胆道以达到姑息性治疗的目的。由于患者本身患有恶性疾病及ERCP操作难度高等原因,其术后并发症diABZI STING agonist发生率较高,目前对于ERCP术后胰腺炎的研究较多,对于术后胆管炎的研究较少,且ERCP术后胆管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及疾病预后。故本研究旨在分析可能导致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置入支架后发生胆管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一个临床预测模型预测患者发生胆管炎的概率,以用来指导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个体化ERCP治疗。方法:收集2016年01月-2022年06月于我院行ERCP支架置入的311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将可能导致胆管炎发生的影响因素纳入研究,如性别,年龄,既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既往是否吸烟、饮酒,患者胆道梗阻的部位,术中是否出现困难插管,置入支架类型,实验室检查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将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根据患者是否具有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在预测模型中进行个体化量化评分,根据其所得总分数预测胆管炎发生概率。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预测模型区分度评价,用校准曲线验证模型一致性。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311例于我院行ERCP胆道支架置入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60例发生胆管炎,251例未发生胆管炎,胆管炎发生率为19.29%。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此外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亦无显著差异(P>0.05);梗阻部位比较显示高位梗阻更易导致胆管炎(P<0.05)。2.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谷氨酰基转移酶(GGT,P=0.001)、白蛋白(P<0.001)、困难插管(P<0.001)、梗阻部位(P<0.001)、吸烟(P<0.001)是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置入支架术后胆管BMS-907351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将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GGT(P=0.005,OR 1.001,95%CI 1.000-1.001)、白蛋白(P=0.004,OR 4.645,95%CI 1.644-13.129)、困难插管(P<0.001,OR 18.859,95%CI 4.807-73.992)、梗阻部位(P<0.001,OR 5.723,95%CI2.587-12.663)、吸烟(P=0.002,OR 3.124,95%CI 1.525-6.398)是胆管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模型建立及验证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根据各个危险因素所占分数,显示GGT水平及困难插管对ERCP术后发生胆管炎的预测能力较大,其次是梗阻部位、白蛋白水平、是否吸烟。可根据患者是否具有上述危险因素在模型中进行个体化评分,预测其发生胆管炎的概率,根据其胆管炎发生概率可采取个体化预防措施。模型区分度用ROC曲线评价,根据每个患者预测发生胆管炎的概率绘制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7(95%CI:0.777~0.896,P<0.001),提示模型有较高的区分度。一致性评价采用校准曲线(Calibration曲线),校准曲线图显示预测概率在20%-40%之间时,预测概率稍大于实际发生概率,预测该患者发生胆管炎的概率超过40%时与实际发生概率一致性较高,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结论:1.对于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胆道支架置入是解决胆道梗阻的有效治疗方式,但其术后胆管炎发生概率较高。对此类患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并完善相关检查等综合评估,手术医师应严格把握ERCP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及术后生活质量。2.对于ERCP胆道支架置入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高GGT、低白蛋白、困难插管、高位胆道梗阻、吸烟是其胆管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独立或相互协同导致了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置入支架术后胆管炎的发生,可通过在ERCP术前改善患者全身状态、术中有效进行胆道减压、通畅胆道引流、同时加强ERCP无菌操作等方法,尽量降低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术后胆管炎的发生。3.根据分析出的危险因素建Transperineal prostate biopsy立列线图模型,模型区分度和一致性评价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将患者具有的危险因素在列线图模型中进行评分,并得出总分数,来预测该患者发胆管炎的概率并据其发生胆管炎的概率采取个体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