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的优化及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索以“寒热辨证为纲要”,用“主证+一个或多个兼证”概括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的可行性,并讨论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联系。方法:随LEE011细胞培养机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中医证候资料,对其进行中医证型分类,并评估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骨代谢指标、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121例患者,强直性脊柱炎主证分为肾虚督寒证、阴虚督亏证,兼证分为寒湿证、湿热证、痰瘀证。运用“寒热辨证为纲要”理论进行辨证可行率为94.21%。阴虚督亏证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Ipatasertib半抑制浓度水平均比肾虚督寒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兼证与主证之间,兼证的ESR、CRP水平均比主证高(P <0.01)。兼证中,湿热证ESR、CRP最高,其次痰瘀证,寒湿bone and joint infections证最低(P <0.01)。骨代谢方面,随着25-羟维生素D水平减少、HLA-B27阳性、病程变长,骨密度减少越明显(P <0.05)。结论:以寒热辨证为纲要,用“主证+一个或多个兼证”概括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不同中医证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指标是有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