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晕益压饮调控管周脂肪外泌体IL-1β信号改善肥胖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与机制研究

目的:1.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对国内肥胖相关性高血压(Obesity-relateNLRP3抑制剂d hypertension,ORH)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系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态势、学术热点分布及未来趋势走向。2.通过运用State软件对含有黄芩的中药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说明黄芩汤类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宁晕益压饮治疗ORH的作用机制。4.通过相关在体动物实验研究探索黄芩-白芍药对方是否通过调控IL-1 β炎症信号改善管周脂肪炎性微环境保护肥胖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5.采用临床观察法评估经验方宁晕益压饮对肥胖相关性高血压(ORH)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期间收录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有关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研究文献。基于文献计量学原理,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分析工具,构建科学知识图谱,对研究领域的演进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具体而言,通过文献产出时序分析、核心作者群体识别、关键词共现网络构建及突发检测等方法,深入探究该领域的学术发展轨迹、研究热点分布及未来发展趋势。2.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VIP)2000年01月0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收录的含有黄芩的中药汤剂治疗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章,运用State进行Meta分析,对含有黄芩的中药汤剂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以说明含有黄芩的中药汤剂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对于高血压有更好的疗效,并且安全性较高。3.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宁晕益压饮(Ning Yun Yi Ya Ying,NYYY)的活性组分及其作用靶标,借助Uniprot数据库实施靶点基因标准化处理。从GeneCards与Disgenet数据库中系统检索肥胖相关性高血压(ORH)相关致病靶点,筛选药物—疾病共同作用靶点。用STRING数据库做了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的拓扑结构,然后还用了 Metascape生物信息平台做基因本体的功能注释,还有KEGG通路的富集研究。最后,利用Cytoscape可视化工具,构建了“活性组分-疾病靶标-代谢通路”的多维调控网络。4.实验研究:本研究采用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n=50)进行实验。随机选取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40只通过高盐高脂饲料诱导建立肥胖高血压模型。成功建模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n=5/组):模型组、芩芍药对正常剂量组(2.746 g·kg-1)、芩芍药对高剂量组(6.42 g·kg-1)和IL-1 β抑制剂组(AS101,1.48 mg·kg-1)。自第12周起,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干预,每周3次,持续8周。其中,芩芍药对水煎剂采用灌胃给药,AS101通过腹腔注射给药。末次给药12h后,处死动物并采集样本。检测指标包括:(1)血清炎症因子水平;(2)胸主动脉及管周脂肪组织病理学改变;(3)eNOS表达的免疫荧光检测;(4)Western blot和qPCR分析NEK7、NLRP3、Caspase-1、ASC及IL-1 β的表达水平。5.纳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2024年3月至2025年2月收治的60例住院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均分为中药干预组与常规对照组(n=30)。所有病例均实施标准化基础干预(含健康宣教与生活方式调控),对照组联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干预组叠加宁晕益压饮方剂干预方案。单盲法开展为期8周的临床观察,系统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动态血压变化、脂代谢指标(BMI、腰围、体脂率)及中医证候积分等核心指标的组间差异性。结果:1.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最终纳入1779篇有效文献。核心作者群体中,符德玉、程志清、芦波位列学术产出前三甲。高频主题词分析显示高血压、肥胖、超重等为领域核心议题,进一步分析表明当前学术关注焦点集中于病理机制解析、分子靶向干预及心脑血管事件预测标志物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炎症相关通路机制逐渐显现出成为新兴研究方向的态势。2.本研究共纳入了 23篇证据量相对较大的研究,结果显示,含有黄芩的中药汤剂作为治疗高血压的干预措施具有相对较多的有效性证据。与传统西药治疗相比,基于黄芩的干预措施有可能更有效地缓解高血压症状。其中,血压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是直接反映降压疗效的客观指标,研究显示黄芩联合其他中药在改善血压的疗效与西药相当甚至略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但在改善患者整体症状和长期预后方面明确优于西药,这可能是联合用药中其他中药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优势。3.经数据库分析,从宁晕益压饮中识别出74种生物活性组分,预测其潜在作用靶点954个,其中与肥胖相关性高血压(ORH)存在共有靶点203个。枢纽靶点主要涉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芳香化酶(CYP19A1)、P-糖蛋白(ABCB1)、白细胞介素-1β(IL-1 β)、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及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NEK7)等关键分子。基因本体(GO)注释结果显示1056个显著富集条目,重点涉及炎症反应调控等细胞生物学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揭示161条代谢途径,主要涵盖PI3K-Akt信号转导、肿瘤发生发展、脂代谢紊乱与动脉硬化形成、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级联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等关键信号网络。4.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呈现显著的病理生理改变:体质量显著增加,管周脂肪组织脂滴面积明显增大(P<0.01),内皮结构损伤严重;同时,模型组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升高(P<0.01),血清炎症因子IL-1 β、IL-6和TNF-α水平上调(P<0.05),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显著下调(P<0.01)。模型组NEK7、NLRP3、Caspase-1、ASC和IL-1 β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芩芍药对治疗组和IL-1 β抑制剂组均能显著改善上述病理改变: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内皮损伤程度减轻,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1),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降低(p<0.05),eNOS表达上调(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芩芍药对高剂量组和IL-1 β抑制剂组均可显著抑制NEK7、NLRP3、Caspase-1、ASC和IL-1β的蛋白表达(P<0.01)。此外,芩芍药对表现出明显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其中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5.本研究纳入病例的基线特征(人口学资料与临床指标)在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纵向比较显示:中药干预组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BMI、腰围(WC)、中医证候总积分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呈现显著降低(P<0.01),甘油三酯(TG)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亦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虽在SBP、DBP、中医证候积分及Hcy水平方面改善显著(P<0.01),但体重、BMI、WC、脂质蓄积指数(LAP)及其他血脂指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横向分析表明:中药组在体重调控、WC缩减、BMI改善、证候积分降低及Hcy下降幅度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DBP与LDL-C改善幅度亦具统计学优势(P<0.05)。症状分析显示,中药组在急躁易怒、头重如裹、面赤、口苦、肢体困重及便溏不爽等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头痛缓解率亦具优势(P<0.05)。疗效综合评价显示,中药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与血压控制达标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与 P<0.05)。结论:1.本研究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ORH在心血管领域近24年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直观展现了 ORH的研究概况,揭示了 ORH的知识基础、主要研究学科分布和具有合作关系的机构及研究者等,确定ORH的研究具有突出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关注该主题的主要机构;但是,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待加强。科研人员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要注重将成果转化为临床工作。炎症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要素。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制研究、靶向治疗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这些将是未来研究中的关键课题,并且本研究可为后续ORH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方向提供一定参考价值。2.本研究使用state软件对含有黄芩的中药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含有黄芩的中药汤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可显著增强其临床疗效,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为临床治疗高血压提供参考。然而,该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亟需进行更多多中心、大样本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以获得更为准确、安全可靠的结论。3.本研究通过整合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系统解析了宁晕益压饮干预肥胖相关性高血压(ORH)的分子互作网络,阐明其通过多组分协同作用、多靶点调控网络及多信号通路交互的整合作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方剂呈现“活性成分群-核心靶标簇-代谢通路网”三位一体的整体调控特征。4.芩芍药对可显著改善高脂诱导型确认细节高血压大鼠模型的血压稳态并增强血管内皮保护效应。分子机制研究表明,该药对介导的血压调控及血管内Medullary infarct皮修复作用可能通过抑制IL-1β信号通路活化轴实现。5.宁晕益压饮对ORH患者具有辅助降压疗效,在减轻肥胖程度、改善血脂代谢、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