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和人体仿真建模实验,探讨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并对旋提手法作用于人体的力学机制进行分析,为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及推广提供借鉴。方法:(1)第一部分选取2021年4月至12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的36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采用中心随机方法,借助中央随机系统,给定种子数,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8例,采用旋提手法+口服颈痛颗粒治疗,对照组18例仅口服颈痛颗粒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一个月进行疗效评定,评价指标包括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并且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并进行曲度测量。(2)第二部分招募17名健康成年男性及15名健康成年女性作为建模对象,受试者无颈椎病、脊柱侧弯或劳损等相关病史,采用Visual3D软件进行动作捕捉,通过VICON三维红外运动分析系统进行逆向动力学分析,建立人体肌骨模型。并在受试者躯干中下段前侧加载应力,观察脊柱在不同的受力情况下颈椎曲度的变化趋势。同时对颈椎全段进行受力分解,分析颈椎曲度变化与受力间的关系,并将研究一中采集的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其力学机制。结果:(1)第一部分两组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BMI、病程时间等)以及各评价指标在治疗前(VAS评分、NDI指数、JOA评分、颈椎曲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评价指标:(1)VAS评分:两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与治疗后一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NDI评分:两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个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CMV infection0.05);(3)JOA评分:两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与治疗后一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颈椎曲度CCD:治疗后试验组颈椎生理曲线深度增加,两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部分根据数据绘制关系寻找更多曲线并推导公式,同时对颈椎全段进行受力分析。结果显示当脊柱前侧加载应力增大时,颈椎曲度增大。根据受力分析结果,在一定活动范围内,当颈椎曲度增大时,则头部延颈椎方向分解的剪切力减小,颈椎所受到的压力减小。而颈椎病患者在无负重状态下,颈曲变直,则颈椎受到的延切线方向的剪切力增大,接近头部重力。同时对研究一的影像学数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治疗后颈椎受力Mirdametinib模式发生改变。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旋提手法能较好地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改善效果越明显;同时,旋提手法对于恢复颈椎曲度效果显著,并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得出,颈椎曲度增大可以有效缓解颈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