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苓桂术甘汤治疗脾虚痰湿型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1.通过开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苓桂术甘汤治疗脾虚痰湿型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2.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苓桂术甘汤治疗VM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选择符合标准的脾虚痰湿型VM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为基础药物行为期4周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苓桂术甘汤。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视觉模拟量表(VAS)、中医证候积分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分并进行分析。2.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TCMSP平台筛选苓桂术甘汤活性成分并预测靶点,经Gene Cards、OMIM、Dis Ge NET、TTD、Drug Bank数据库获取VM靶点,对药物、疾病靶点进行映射取交集,获得苓桂术甘汤治疗VM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 3.9.1构建苓桂术甘汤治疗VM的“药物-有效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图以获取核心成分,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潜在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以获取核心靶点;最后通过David平台对核PF-02341066体内心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及探讨苓桂术甘汤治疗VM的潜在机制。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DHI、VAS、中医证候积分、HAMA、HAselleckMD量表的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所下降(P<0.05)。另外,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DHI、VAS、中医证候积分、HAMA、HAMD量表的评分相较于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2.经网络数据库检索、筛选、预测,共获得苓桂术甘汤有效活性成分103个,预测靶点230个,与1032个VM靶点取交集后获得潜在靶点88个。构建网络图并分析,得到核心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美迪紫檀素、刺芒柄花素、柚皮素等,核心靶点包括PTGS2、TNF、AKT1、IL6、VEGFA、MMP9、IL-1β等。通过David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得到相关GO功能条目579个,包括475个生物学过程(BP)、33个细胞组分(CC)、71个分子功能(MF);KEGG信号通路146条,包括AGE-RAGE通路、癌症通路、TNF信号通Cell Culture路等。结论:1、苓桂术甘汤可有效改善脾虚痰湿型VM患者的眩晕程度、日常生活质量、中医证候以及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2、苓桂术甘汤改善VM的潜在机制可能是其中的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等活性成分,影响了PTGS2、TNF、AKT1、IL-6、VEGFA等靶点,调控AGE-RAGE、TNF等通路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