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0),归纳分析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并对筛选出的核心方做药效试验,观察其对小鼠的抗过敏作用与机制,为临床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组方提供方向及依据。方法:1.汇总中国知网中运用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相关文献,筛选并构建相应的selleckchem Canagliflozin方剂数据库,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方剂中的中药频次、功效、性味归经分布等进行统计,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并得到新方。2.预实验筛选出具有明显抗过敏效果的核心方,并选取36只KM小鼠,雌雄各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核心方高、中、低剂量组Compound C分子式共6组,每组6只。适应性喂养3天后开始给药,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氯雷他定组、核心方组高、中、低剂量组以相应药物每天灌胃。以上各组小鼠连续灌胃7天,每天1次。末次给药1h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0.0125%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诱导小鼠皮肤瘙痒实验,空白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实验观测指标如下:小鼠尾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诱导的全身皮肤瘙痒情况(小鼠搔抓潜伏期、搔抓次数、搔抓持续时间),并计算抑制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组胺(HIS)、Ig E、IFN-γ、IL-4含量。结果:1.用药频次与性味归经规律:筛选出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方剂495首,涉及297味中药,出现频次≥20次的中药有60味。其中,使用频次在前10位的中药为防风、当归、蝉蜕、白芍、生地黄、荆芥、白鲜皮、黄芪、白术、川芎。药性频次多集中在寒性、温性、平性Exogenous microbiota,药味多集中在甘味、苦味、辛味,归经则多集中在肝经、脾经、肺经。2.组合组方规律:常用中药组合(出现频次≥60次)有33个,如荆芥-防风、防风-蝉蜕、当归-防风等,其中荆芥-防风组合使用频次占比22.4%,是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组合,且荆芥-防风的组合规则的置信度也是最高的,约为0.83。3.核心组合与新处方规律:核心组合共计28个。排名前5的组合为荆芥-防风-蝉蜕、荆芥-牛蒡子-黑芝麻、何首乌-黄芪-白蒺藜、何首乌-川芎-白蒺藜、陈皮-苍术-厚朴,并获得以“荆芥,防风,蝉蜕,乌梅,银柴胡”为代表的14首新处方。4.在抗过敏实验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搔抓次数、搔抓持续时间显著增加(P<0.01),搔抓潜伏期缩短(P<0.05);在小鼠搔抓潜伏期方面,与模型组比较,氯雷他定组可延长小鼠搔抓潜伏期(P<0.05),核心方高剂量组明显延长小鼠搔抓潜伏期(P<0.01);在小鼠搔抓次数方面,与模型组比较,氯雷他定组与核心方高、中剂量组的搔抓次数显著减少(P<0.01),核心方低剂量组搔抓次数减少(P<0.05);在小鼠搔抓持续时间方面,与模型组比较,氯雷他定组与核心方高、中、低剂量组的搔抓次数显著缩短(P<0.01)。5.在观察指标的测量中,和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4含量升高(P<0.05),组胺(HIS)、Ig E含量显著升高(P<0.01),IFN-γ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在组胺(HIS)含量方面,和模型组对比,氯雷他定组与核心方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组胺(HIS)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在Ig E含量方面,和模型组对比,核心方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g E的含量降低(P<0.05),氯雷他定组与核心方高、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g E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在IFN-γ含量方面,和模型组对比,氯雷他定组与核心方高、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FN-γ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在IL-4含量方面,和模型组对比,氯雷他定组与核心方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L-4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核心方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L-4的含量降低(P<0.05)。结论:1.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皮肤病以扶正祛邪、祛风止痒、活血凉血等中药为主,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方剂中,寒性药居多,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则主要集中在肝脾肺等脏腑。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以清热药(如生地黄、白芍、白鲜皮等)、扶正祛邪药(如当归、黄芪等)、祛风药(防风、蝉蜕、荆芥、川芎等)居多,中药组合多体现以祛风、凉血活血为特点。2.新方中的核心方可对抗尾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小鼠全身皮肤瘙痒的反应,且核心方高、中、低剂量组抗瘙痒效果是递减的,说明核心方的浓度与抗瘙痒效果呈正相关性。3.新方中的核心方具有抑制组胺(HIS)、Ig E、IL-4的生成,促进IFN-γ的分泌,具有抑制促炎症因子的效果,可以减轻低分子右旋糖酐诱发皮肤过敏模型小鼠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