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对中药内服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试验相关文献的挖掘SB431542化学结构,分析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证治规律,探讨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核心中药组合及处方组成。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核心中药组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验证。以期为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处方用药提供参考,为新药开发提供思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Pub Med英文数据库自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公开发表的中药内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有效文献,提取相关信息,标准化处理后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对文献信息、诊断信息、病例信息、用药及其性味归经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借助IBM 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核心中药组合。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9.0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归纳用药规律,获得有效处方组成。基于中医药系统药理学平台(TCMSP)及Sym Map平台检索核心中药组合化学成分,根据OB及DL筛选活性成分及相关靶标蛋白,在Gene Cards数据库检索与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其交集基因通过STRING平台,得到药物成分-精神分裂症靶点PPI网络模型。通过Metascape平台,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核心中药组合治疗精神分裂症参与的重要通路,借助Cyto Scape 3.8.0构建核心中药组合成分-精神分裂症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并对网络拓扑参数进行分析,进一步判断核心中药组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经Auto Dock 1.5.7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机制预测的可靠性。结果:1统计结果共纳入文献SBE-β-CD142篇,年限分布显示,近10年文献占比64.79%;地区分布显示东部地区研究多于西部地区;有明确基金支持的文献占比19.01%;发表期刊类型中核心期刊占比29.58%。病名诊断以癫狂为主,证型诊断中痰气郁结型、痰火内扰型、气血瘀滞型最多。纳入病例数量50例以上的文献占90.85%,治疗有效率≥80%的文献占比88.73%,治疗时间频次最高的前三位为8周、12周、6周,对照组最常用的药物为利培酮,最常用的疗效评价指标为PANSS。纳入文献涉及处方260首,药物188味,使用药物总频次2972次,使用频次最高的前3位药物分别为甘草、石菖蒲、茯苓,归经以心、肺、脾为主,四气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毒性药物使用频次172次。2数据挖掘结果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关系最强的核心中药组合为“石菖蒲-胆南星”。聚类分析得到5组处方组成。组合一为桃仁、赤芍、柴胡、香附、丹参,组合二为石菖蒲、胆medical therapies南星、郁金、枳实、竹茹、半夏、陈皮、茯苓、木香,组合三为黄芩、栀子、大黄、黄连、龙骨,组合四为白术、党参,组合五为生地黄、麦冬、远志、茯神、当归、川芎、黄芪、五味子、酸枣仁、甘草、白芍。3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筛选得到核心中药组合“石菖蒲-胆南星”活性成分10种,药物靶点151个,精神分裂症潜在靶点1056个,交集靶点48个。拓扑分析结果显示,“石菖蒲-胆南星”治疗精神分裂症主要活性成分为佛波酯、山奈酚等,RELA、IL-6、TNF等是其发挥作用的核心靶点。GO与KEGG富集分析显示,“石菖蒲-胆南星”治疗精神分裂症主要涉及突触后、突触膜、突触后膜等细胞组成或结构及癌症通路、PI3K/Akt等信号通路。4分子对接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结合能<-5.0 k J·mol~(-1)的有13种,占比86.67%。其中TNF与phorbol结合活性最好,结合能为-7.09 k J·mol~(-1)。结论:1、中医诊断为癫病的精神分裂症以痰气郁结证最多,狂病多见痰火内扰型,病程较长者多见气血瘀滞型。精神分裂症中医治则总以醒脑开窍化痰、调整阴阳为主,多选用甘草、石菖蒲、茯苓等药物。痰气郁结型配合理气化痰药,痰火内扰型加用泻火豁痰药,气血瘀滞型配合理气活血药。2、中医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核心中药组合为“石菖蒲-胆南星”。3、得到5组中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处方组成。组合一适用于气血瘀滞型精神分裂症,组合二适用于痰气郁结型精神分裂症,组合三适用于痰火内扰、肝经火旺等证型的精神分裂症,组合四是气虚型精神分裂症的基础用药,组合五适用于治疗心脾两虚、脾肾两虚等证型的精神分裂症。4、预测核心中药组合“石菖蒲-胆南星”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活性成分佛波酯、山奈酚等作用于RELA、IL-6、TNF等靶点,通过癌症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影响神经递质信号传导,发挥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