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鳍脚类动物角膜炎感染情况调查及防治效果评价

目前因人类过度猎杀、栖息地遭到污染与破坏、繁殖周期过长等原因使鳍脚类动物正处于濒危状态。而圈养条件下动物活动空间受限、同类间打斗行为频发,鳍脚类动物角膜损伤的几率大幅提升;此外并不完善的人工饲养管理措施、长期不达标的水质及频繁的动物表演及使动物更易接触污染源,故圈养鳍脚类动物感染病原引发角膜炎的几率远高于野生鳍脚类动物。若不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会严重影响动物视力,www.selleck.cn/products/gsk1120212-jtp-74057降低动物生活质量,甚至危及其生命。因此对圈养鳍脚类动物角膜炎患病情况进行调研、检测鉴定具体致病原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对野生动物诊疗和资源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试验调查了哈尔滨极地公园在2006至2022年度圈养鳍脚类动物角膜炎的发生情况,并对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发生角膜炎相关症状的鳍脚类动物群体进行调研和采样,探究其发病规律;通过染色镜检及病geriatric emergency medicine原培养对采集的样本分别进行细菌、真菌、棘阿米巴虫及病毒的鉴别诊断,确定病原类型;明确病原后进一步采取分离纯化培养、显微镜检查、生化试验、PCR扩增和基因测序完成病原种类鉴定;选取有效药物并进行药物治疗效果观察,制定出安全有效的鳍脚类动物角膜炎防治措施。试验结果表明:16年间圈养鳍脚类动物角膜炎患病率高达63.79%;发病季节主要分布在7-10月;免疫力低下的老幼龄Blebbistatin体内实验剂量动物及性成熟期的雄性动物更易患病。采集眼部样本并进行染色镜检及病原培养,未发现真菌、棘阿米巴虫及病毒,确定细菌为致病原后增菌并进一步分离纯化优势菌种,经生化试验、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等操作鉴定所检测菌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两种致病菌对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敏感率最高,分别为92.31%、87.18%以及96.15%、84.62%。药物治疗后对临床症状及视力评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阿米卡星滴眼液与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最佳,用药剂量分别为阿米卡星滴眼液(8 m L∶20 mg)每日4次、每次1滴,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5g∶15 mg)每日4次、每次0.2 g,连续21日用药。且该治疗方案中动物食欲恢复最为明显;细菌培养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显著抑制眼部病菌的增殖,用药前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65%(n=6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43.33%(n=60);用药后21 d检出率分别为21.67%与11.67%。饲养管理方面的防治措施为严格控制生活池内动物数量、定期进行水化检测、对动物圈养环境进行全面消杀、将发情同性动物进行隔离避免打斗、规范并降低人员接触动物频次、注意日常动物营养供应、控制动物户外活动时间等。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角膜炎是圈养鳍脚类动物的常见疾病、免疫力低下群体及易发生打斗的雄性动物患病率更高、发病季节主要为夏季及初秋。经鉴别诊断确定圈养鳍脚类动物角膜炎为细菌性感染,后续检测鉴定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阿米卡星滴眼液及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联合用药,并且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可以有效地防治圈养鳍脚类动物角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