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使其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但因抗生素的滥用伴随而来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在寻找新型的抗生素这一途径的同时,有研究表明群体感应抑制剂也可以通过介导致病菌的群体感应系统控制细菌的致病效应,而且不会使其产生抗性突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南海红树林底泥微生物天然产物中寻找新型天然抗生素或群体感应抑制剂,对解决微生物耐药获悉更多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10株南海红树林底泥样品来源的放线菌为实验菌株,并以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ATCC 12472)、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ATCC 51299)、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 ATCC 35667)、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ATCC 19659)和三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SA2,SA3,SA4(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33591、ATCC 25923、ATCC 29213)为报告菌株,采用滤纸片法、色素抑制法和生物膜抑制法进行了活性筛选,从中筛选出一株具有较强抗菌活性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的菌株HN1-131,对其进行了 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综合形态学特征,将其鉴定为田无链霉菌Streptomyces tanashiensis HN1-13 1。对 HN1-131 进行了培养时间(3 d,5d,7d,9d,11 d,14d)、pH(4,5.5,7,8.5,10)和培养基种类(高氏一号培养基,A1培养基,N4培养基,AM6-1培养基,YMS培养基,优化高氏培养基)三个条件的优化。根据各条件培养时所得的菌株生长量、代Etoposide体内实验剂量谢物产量和活性,选择了 14 d为最佳培养时间,8.5为最佳培养pH条件,高氏一号培养基为HN1-131的最佳培养基。对活性差异较大的由不同培养基发酵所得的粗提物进行了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初步判定了活性组分在HPLC谱图中的可能位置。对HN1-131进行了大规模发酵并制备其粗提物,使用正相减压色谱硅胶柱,ODS反相减压柱以及HPLC对菌株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从该菌株得粗提物中分离得到了 E70-1A、E70-9A、E70-9B、E80DA、E80DB、F6A、F6B 七个单体化合物和一个包含两个化合物的混合物F10。对这7个组分进行活性测试,发现其中E80DA、E80DB和F10对紫色杆菌和SA4都有较好的抑制活性;F6B对SA4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但对紫色杆菌没有抑制活性;F6A对紫色杆菌和SA4的活性较为微弱。最后对6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化合物E7androgen biosynthesis0-1A结构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化合物E70-9A、E70-9B为E70-1A的同系物;化合物F6A结构推测为含有脯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肌氨酸和N-甲基缬氨酸的五肽;化合物E80DA、E80DB和F6B推测为放线菌素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