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与心力衰竭的关联性研究

第一部分动脉硬化与中老年人群心力衰竭的关联性研究目的:探究动脉硬化与中老年人群心力衰竭的关联。方法:选取开滦研究中2010-2018年间完成首次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 PWV)检测及同期健康体检、年龄≥45岁、无房颤病史者28259例作为观察人群。将观察人群中心衰者与非心衰者按照年龄(±1岁)、性别1:4进行匹配,共计3575例,分为心衰组与非心衰组纳入统计学分析,计算两组中动脉硬化的比例。统计方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动脉硬化与心衰的关联。结果:心衰组715例,平均ba PWV 18Tamoxifen57.93±429.58 cm/s,存在动脉硬化者217例(30.35%),非心衰组2860例,平均ba PWV 1829.19±432.33 cm/s,存在动脉硬化者733例(25.63%)。心衰组动脉硬化的比例高于非心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硬化与较高的心衰风险存在关联,(OR 1.23,95%CI1.01-1.51)。除外有心梗病史人群后敏感性分析显示动脉硬化仍与较高的心衰风险存在关联,(OR 1.31,95%CI 1.05-1.62)。小结:动脉硬化可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及心肌梗死与中老年人群心衰存在正向关联,这一发现有助于设计未来的干预研究以降低该人群心衰的风险。第二部分一般人群动脉硬化对新发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目的:探讨以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 PWV)作为检测指标的动脉硬化对开滦社区人群新发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采取了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0年至2019年参加开滦健康体检并完成同期ba PWV检查的共40792人作为观察对象。排除既往心衰病史、房颤病史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40064例。总人群依据ba PWV水平被分为三组:ba PWV<1400 cm/s为动脉僵硬度正常组,1400≤ba PWV<1800 cm/s为动脉僵硬度边缘升高组,ba PWV≥1800 cm/s为动脉僵硬度升高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ba PWV分组新发心衰累积发病率,并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不同水平ba PWV人群发生心衰的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40064例观察对象平均年龄48.81±12.67岁,平均随访5.53±2.85年后,研究人群共有411人发生心衰事件。动脉僵硬度正常组、边缘升高组、升高组发病密度分别为0.38/千人年、1.9/千人年、5.83/千人年。动脉僵硬度正常组、边缘升高组、升高组累积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分别为0.35%、2.07%、5.9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多个混杂因素后,与动脉僵硬度正常组相比,边缘升高组、升高组人群新发心衰的HR值(95%CI)分别为1.98(1.36-2.87)、2.25(1.50-3.39),ba 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359cm/s),发生心衰事件的HR值(95%CI)为1.11(1.02-1.20)。以不同年龄、血压水平下ba PWV的均值和90%分位数作为动脉僵硬度的界值重新进行分组,重复Cox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校正了多个混杂因素后,与动脉僵硬度正常组相比,边缘升高组、升高组人群新发心衰的HR值(95%CI)分别为0.89(0.71-1.12)、1.56(1.20-2.03)。亚组分析显示,小于45岁人群、45岁及以上人群,与动脉僵硬度正常组相比,升高组人群新发心衰的HR值(95%CI)分别为1.36(0.28-6.55)、2.26(1.47-3.47)。另一亚组分析显示,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中,与动脉僵硬度正常组相比,升高组人群新发心衰的HR值(95%CI)分别为2.56(1.57-4.19)、1.30(0.60-2.82)。在分别排除了基线患有心肌梗死MCC950体外及随访期间新发心肌梗死者,ABI≤0.9者以及服用降压药者后重复Cox分析结果未发生改变。小结:动脉僵硬度增加可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与较高的新发心衰风险存在正向关联,而且这种关联还呈剂量反应性,并可能存在年龄和性别依赖性。这有助于筛查心衰高危人群,对心衰的预防有重要作用。第三部分一般人群动脉硬化与高血压对心衰发病的影响及联合作用目的:分析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对开滦社区人群新发心力衰竭的影响,并探讨二者之间是否具有联合作用。方法:本研究采取了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0年至2019年参加开滦健康体检并完成了同期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 PWV)检查的共40792人作为观察对象。排除既往心衰病史、房颤病史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有40064例。为了探究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对新发心衰的影响及联合作用,采用3种分组方法:根据不同ba PWV水平将观察对象分为两组:ba PWV<1400 cm/s为非动脉硬化组,ba PWV≥1400 cm/s为动脉硬化组;根据基线时是否患有高血压将观察对象分为2组:非高血压组及高血压组;根据ba PWV是否≥1400 cm/s以及观察对象是否同时患有高血压,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1)无高血压及ba PWV<1400 cm/s为理想组;2)无高血压及ba PWV≥1400 cm/s为单纯动脉硬化组;3)患有高血压及ba PWV<1400 cm/s为单纯高血压组;4)患有高血压及ba PWV≥1400 cm/s为联合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ba PWV水平和高血压状态下新发心衰累积发病率,并对累积发病率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不同分组人群发生心衰的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40064例观察对象平均年龄48.81±12.67岁,平均随访5.53±2.85年后,研究人群共有411人发生心衰事件。非动脉硬化组累积发病率为0.35%,动脉硬化组累积发病率为3.31%,经Log-rank检验后,2组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高血压组累积发病率为0.68%,高血压组累积发病率为3.89%,经Log-rank检验后,2组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理想组累积发病率为0.24%,单纯动脉硬化组累积发病率为1.42%,单纯高血压组累积发病率为0.95%,联合组累积发病率为4.58%。经Log-rank检验后,4组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校正了多个混杂因素后,与非动脉硬化组相比,动脉硬化组人群新发心衰的HR值(95%CI)为2.03(1.40-2.93);与非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组人群新发心衰的HR值(95%CI)为1.74(1.27-2.39);与理想组相比,单纯动脉硬化组、单纯高血压组和联合组新发心衰的HR值(95%CI)分别为2.38(1.41-4.01)、2.39(1.23-4.65)和3.69(2.14-6.35)。高血压亚组分析: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人群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理想组相比,单纯高血压组和联合组新发心衰的HR值(95%CI)分别为3.26(1.19-8.97)和3.94(2.08-7.45)。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人群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理想组相比,单纯高血压组和联合组新发心衰的HR值(95%CI)分别为1.67(0.47-6.90)和2.29(0.98-5.37)。高收缩期和舒张期高血压人群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理想组相比,单纯高血压组和联合组新发心衰的HR值(95%CI)分别为3.58(1.58-8.11)和4.59(2.59-8.13)。按照血压控制与否进行亚组分析显示,高血压控制组中,与理想组相比,单纯高血压组和联合组新发心衰的HR值(95%CI)Ethnoveterinary medicine分别为1.29(0.25-6.30)和4.23(1.58-11.33)。高血压非控制组中,与理想组相比,单纯高血压组和联合组新发心衰的HR值(95%CI)分别为2.92(1.50-5.68)和4.22(2.51-7.09)。以新的界值重新定义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后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即联合组心衰发病风险最高。小结: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均导致心衰发病风险增加,二者具有联合作用。高血压控制人群中无动脉硬化者降压治疗可预防心衰发病,而除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以外各种高血压亚组人群中动脉硬化的存在均可导致心衰发病风险进一步升高,我们应重视这些人群中动脉硬化的残余风险。对动脉硬化、高血压的筛查有助于识别心衰高危人群,对心衰的预防有重要作用。结论:1.动脉硬化与中老年人群心衰之间存在独立正向关联。2.动脉硬化可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与较高的新发心衰风险存在正向关联,而且这种关联还呈剂量反应性,并可能存在年龄和性别依赖性。3.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均导致心衰发病风险增加,二者具有联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