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剥脱性点Z-IETD-FMK半抑制浓度阵CO_2激光治疗儿童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患者的满意度,为儿童瘢痕患者激光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3年03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美容门诊和烧伤门诊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儿童烧后增生性瘢痕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激光组和对照组,激光组又分为1-2次亚组和3-4次亚组。激光组在常规抗瘢痕治疗(压力治疗及外用硅酮类药物)基础上采用剥脱性点阵CO_2激光治疗1-4次,治疗间隔时间为1-3个月;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抗瘢痕治疗。激光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对照组在瘢痕bioartificial organs病程为3个月、6个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对瘢痕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柔软度进行评分,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瘢痕的瘙痒程度进行评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资料的类型和性质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激光治疗1-2次亚组的VSS评定的血管分布、柔软度、总体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3-4次亚组VSS评定的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总体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各组治疗后瘢痕的改善程度有所不同,与对照组相比,激光治疗1-2次亚组和3-4次亚组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3-4次亚组改善程度优于1-2次亚组(P<0.05)。与确认细节治疗前相比,激光治疗后不同部位瘢痕的VSS评分除面颈部(厚度、柔软度)、双上肢(血管分布)、双下肢(厚度)评分外,其余项目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治疗1-2次亚组和3-4次亚组治疗后的瘙痒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瘙痒评分6个月评分较3个月时略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激光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9/60)与对照组(5/30)无显著差异(P>0.05)。激光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100%(60/60)vs.73.3%(22/30),P<0.001)。结论:采用点阵CO_2激光治疗儿童早期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有很好的疗效,可有效抑制瘢痕增生、改善患者瘙痒程度等,医患双方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