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是通过药物载体将适量的化疗药物递送到肿瘤组织,通过对药物载体进行靶向修饰可以提高递送效率。然而,不同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表达差异较大,且某些过量表达的受体,在正常细胞中也会表达,这些因素限制了受体靶向药物载体的应用。因此,以肿瘤组织独特的微酸环境为特异识别靶点,构建的p H敏感型控释DDS,不依赖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表达,可应用于多种肿瘤细胞,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但现有药物载体的细胞内化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基于此,本文选择安全无毒、生物相容性良好及可降解的果胶(Pectin,PEC)和碳酸钙(Ca CO_3)为原料,通过共价偶联方式在其表面修饰具有跨膜转运能力的九聚精氨酸(Poly-arginine-9,R_9),构建了一种具有细胞穿膜功能和p H响应性能的药物载体,用于目标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DOX)的靶向递送。研究内容及实验结果如下:(1)九聚精氨酸修饰果胶纳米球(R_9-PEC-NP)的制备及表征。首先,以PEC和R_9为基质材料,经酯化反应,得到偶联九聚精氨酸的果胶衍生物(R_9-PEC)。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官能团进行分析和表征,采用元素分析仪(EA)测定R_9的取代度。结果表明:R_9和PEC通过酯键成功连接,合成产物中R_9的取代度为7.01%。随后,在R_9-PEC溶液中Ca CO_3自组装形成一种具有p H响应型的偶联九聚精氨酸的果胶纳米粒子(R_9-PEC-NP)。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Zeta电位与粒度分析仪表征R_9-PEC-NP的形貌、电位和粒径变化,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热重分析仪(TGA)分析R_9-PEC-NP中的晶相组成和有机物含量。结果表明:R_9-PEC-NP呈规则的球形,在p H>5的条件下带负电,平均粒径为215 nm,有利于与带正电的DOX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结合,从而实现DOX的负载。该复合材料中的Ca CO_3存在方解石和球霰石两种晶相,有机物含量为38.75%。(2)九聚精氨酸修饰果胶纳米球(R_9-PEC-NP)的体外释药研究。以DOX为模型药物,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selleck激酶抑制剂Vis)和倒置荧光显微镜分析了R_9-PEC-NP对DOX的装载及释放情况。结果表明:R_9-PEC-NP可对DOX实现有效装载,包封率为(88.70±3.56)wt%,载药量为(8.15±0.12)wt%;在模拟肿瘤组织的环境下(p H 5.0)时,R_9-PEC-NP在100 h内对DOX的释放量为80%左右,约为正常组织(p H 7.4)的2倍,具有较好的p H敏感性和缓控释放能力。(3)九聚精氨酸修饰果胶纳米球(R_9-PEC-NP)的体外治疗评价。利用流式细胞仪(FC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分析乳腺癌细胞系4T1细胞在不同p H条件下对DOX@R_9-PEC-NP和DOX@PEC-NP摄取情况,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分析DOX@R_9-PEC-NP和Named Data NetworkingDOX@PEC-NP在不同p H条件下对4T1细胞的杀伤情况。结果表明:当DOX浓度范围为2-8μg/m L时,两组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DOX@R_9-PEC-NP相较于DOselleck抑制剂X@PEC-NP表现出明显更高的细胞杀伤能力。通过定性和定量观察发现,与DOX@PEC-NP相比,DOX@R_9-PEC-NP细胞摄取量明显增加,在4T1细胞中DOX@R_9-PEC-NP的荧光强度是DOX@PEC-NP的2倍。结果表明引入细胞穿膜肽R_9的DOX@R_9-PEC-NP可以有效增加细胞对药物的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