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成因分析及生活质量评估

研究背景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rotracted bacterial bronchitis,PBB)是儿童期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近年来PBB发病率增加,并且病程有延长的趋势。临床医师对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早期认识不足常常出现误诊误治,导致病程迁延,进而导致支气管内膜不可逆性损伤,进展为支气管扩张(bronchiectasis,BE),对患儿及照顾者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外学者对该病的报道和研究相对较多,在国内三年疫情管控和医疗改革、抗菌药物严格管控新形势下,有必要对当前我国儿童PBB的临床特点、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病程迁延的成因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医师诊治儿童PBB提供实时的依据。第一部分 儿童PBB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通过分析PBB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PBB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点,为尽早正确诊断和经验性治疗细菌性支气管炎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部分研究选取2020年4月-202Lorlatinib采购2年1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因长期咳嗽为明确病因住院,并最终诊断为PBB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病历资料,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临床症状特征,影像学和支气管镜下特点,病原学等。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分析PBB患儿的疾病特点及病原学信息。研究结果1.该部分研究共纳入63例PBB患儿,男性患儿41例(65.1%),女性患儿22例(34.9%),男女比例为1.86:1。63例患儿中位发病年龄为71(59,118)月,以3-6岁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春夏秋冬4季的发病人数基本一致。PBB患儿以湿性咳嗽为主要症状,咳嗽持续中位时间为8(4,16)周,活动后、接触冷空气后、清晨、凌晨、夜间(一项或多项)咳嗽症状明显者37例(58.7%),33.3%(21/63)的患儿伴喘息症状。2.63例住院患儿39例病原学检测细菌阳性,细菌培养阳性率3.2%(2/62),核酸PCR 检测阳性率 16.7%(3/18),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阳性率100%(35/35);检出率最高的细菌前三位分别为肺炎链球菌(43.6%,17/39)、流感嗜血杆菌(17.9%,7/39)、金黄色葡萄球NSC 127716 IC50菌(15.4%,6/39),17例肺炎链球菌感染者有7例检测出肺炎链球菌耐药基因,均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39例病原检测细菌阳性者46.2%(18/39)合并病毒感染,5.1%(2/39)合并真菌感染。3.PBB患儿支气管镜下为炎症表现:黏膜充血,支气管管壁见分泌物附着,部分伴黏液栓沉淀形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Brochoalveolarlavage fluid,BALF)中性粒细胞占比0~95%不等,50%(20/40)的患儿BALF中性粒细胞占比>3.5%。4.影像学表现:63例患儿中有59例入院后完善肺部高分辨CT检查,主要为肺纹理增多模糊的支气管炎表现,6例出现点片状密度影,9例出现支气管管壁增厚征象,7例透光度欠均匀。研究结论1.PBB多见于3-6岁的学龄前男性儿童,发病无明显的季节特性,除慢性湿性咳嗽外,部分患儿咳嗽具备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规律特征,并可有喘息表现。2.PBB患儿的病原体仍然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病原菌,极少部分合并病毒和真菌感染,mNGS检测阳性率高。3.对于PBB患儿,肺部高分辨CT、支气管镜检查、BALF病原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第二部分 儿童PBB咳嗽持续时间影响因素分析及生活质量评估研究目的该部分研究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PBB患儿的人文信息和临床资料,探索抗感染治疗合适的疗程,分析PBB咳嗽迁延的原因,明确PBB对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提高家长和临床医师对PPB的关注度,减少PBB的发生和发展。研究方法本部分研究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诊断为PBB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首次就诊时,采集患儿的“姓名、年龄、性别、居住地情况、是否有同胞、父母平均年龄、父母受教育水平、主要照顾者身份、基础病情况、烟雾环境接触情况、患儿咳嗽特征、院内外诊治情况等”人文信息和临床资料,用于探索抗感染治疗合适的疗程和咳嗽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首次就诊时及治疗结束后由父母完成父母代评-儿童咳嗽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Parent-Proxy cough-specific quality of life,PC-QOL),并分别于首次就诊、治疗2周、治疗4周时由父母完成咳嗽症状评分表(Verbal category descriptive score,VCD),6岁及以上儿童完成莱塞斯特咳嗽量表(Leicester questionnaire,LCQ)。咳嗽症状评分用于评估患儿的咳嗽症状严重程度和对治疗的反应性,PC-QOL量表及LCQ量表用于PBB患儿生活质量的评估。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该部分研究共纳入88例PBB患儿,我院就诊前持续咳嗽中位时间为8(4.5,16)周,我院就诊后抗感染治疗中位时间为3(2,4)周,其中30.7%(27/88)的抗感染疗程为2周,33%(29/88)的患儿抗感染疗程为3周,27.3%(24/88)的患儿抗感染疗程为4周,9%(8/88)的患儿抗感染疗程>4周,咳嗽症状完全消失。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儿抗感染治疗时间与咳嗽持续时间具有相关性(r=0.530,p<0.001),咳嗽持续时间越长,抗感染疗程也越长。2.差异性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显示,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照顾者对咳嗽性质判断是否正确、咳嗽期间是否居家休息是影响咳嗽持续时间的因素(P<0.05);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主要照顾者身份、是否有吸烟环境暴露、院外是否诊断哮喘及院外是否抗感染治疗不是影响咳嗽持续时间的因素(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及咳嗽期间是否居家休息是咳嗽持续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9.354、7.870,P<0.05)。3.PBB患儿日间和夜间咳嗽症状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BB患儿的LCQ量表躯体、心理、社会各领域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900±0.892、4.992±1.284、4.850±1.374,总分为14.742±3.108分,各领域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C-QOL量表躯体、心理及社会各部分及总体的Cranbach’s α及KMO值均>0.8,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PBB患儿PC-QOL量表躯体、心理、社会各领域的平均得分分别为 3.104±1.364、3.317±1.573、3.668±1.534,总分为 10.090±4.208 分。不同领域的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领域和躯体领域、社会领域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领域和社会领域评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领域评分明显低于社会领域评分。PBB患儿治疗结束后的躯体、心理、社会及总分与治疗前对应的躯体、心理、社会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结束后的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诊治前。相关性分析显示,PC-QOL量表的躯体、心理、社会领域及总分与LCQ量表对应的躯体、心理、社会及总分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571,P<0.001;r=0.479,P=0.004;r=0.584,P<0.001;r=0.655,P<0.001)。差异性分析显示,PC-QOL量表各领域评分及总分与LCQ量表对应的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C-QOL量表的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LCQ量表。研immuno-modulatory agents究结论1.PBB患儿一般需要3周左右的抗生素使用疗程,咳嗽持续时间越长,抗感染疗程越长。2.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照顾者对咳嗽性质判断的准确性、咳嗽期间居家休息情况是影响PBB患儿咳嗽持续时间的因素,居住地及咳嗽期间居家休息情况是咳嗽持续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3.经验性使用传统抗生素治疗不会缩短PBB咳嗽持续时间。按照CVA或者哮喘治疗PBB不能延缓病情迁延。4.PBB影响患儿的躯体、心理、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