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目前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SCAS)的患病率高,发展缓慢并且隐匿,在导致相关的器官病变之前很难被发现,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本次研究通过研究健康体检人群SCAS的检出率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SCAS的早期发现和综合管理、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以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并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的5041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身高、体重、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颈动脉超声的结果。超声检测结果显示有颈动脉内膜中膜(CIMT)增厚或颈动脉斑块之一者可诊断患有SCAS。根据有无SCAS,将研究人群分为SCAS组与无SCAS组;进一步根据有无CIMT增厚,将研究人群分为CIMT增厚组与CIMT正常组;进一步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将研究人群分为颈动脉斑块组与无颈动脉斑块组。此外,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可将研究人群分为颈动脉超声检查正常组(简称正常组)、CIMT增厚组以及颈动脉斑块组。根据超声下的颈动脉斑块的回声表现,可将检出颈动脉斑块人群分为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采用单因PCP Remediation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CAS、CIMT增厚、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并得出比值比(OR)以及95%的寻找更多置信区间(95%CI)。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受检者5041例,平均年龄为(52.56±13.13)岁,男性3043例(60.4%),女性1998例(39.6%)。研究共2609例(51.8%)受检者检出SCAS,SCAS检出组的平均年龄为(59.63±11.22)岁,男性1663例(63.7%);CIMT增厚组共纳入1960例(38.9%),平均年龄为(59.85±11.31)岁,男性1223例(62.4%);颈动脉斑块组共纳入1655例(32.8%),平均年龄为(61.87±11.12)岁,男性1186例(71.7%)。2.随着年龄的增长,SCAS的检出率也随之增加,45岁以上人群的检出率显著升高。全人群及不同年龄段分组下,男性SCAS的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其中检出SCAS的受检者有80%以上为合并各类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66.4%的人群存在代谢相关疾病,表明SCAS与心血管及代谢相关疾病共患情况很常见。C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组检出情况同SCAS。3.本研究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部位主要位于颈动脉分叉处,有1291例(55%),其次是颈内动脉499例(21%)和颈总动脉439例(18%),颈外动脉134例(6%)检出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加,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也随之增加,男性受检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54.4%的老年男性(≥65岁)检出不稳定斑块。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OR[95%CI]):(1)年龄(1.121[1.111~1.131])岁、高血压(1.387[1.108~1.737])、糖尿病(1.637[1.096~2.44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LDL-C/HDL-C)(1.414[1.232~1.623])、总胆固醇(TC)(1.175[1.075~1.284])为SCAS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0.599[0.491~0.732])、总胆红素(TBil)(0.982[0.970~0.995])为SCAS的保护性因素。(2)年龄(1.084[1.076~1.092])岁、LDL-C/HDL-C(1.285[1.136~1.454])、TC(1.173[1.083~1.272])为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0.743[0.621~0.889])、TBil(0.978[0.966~0.990])为CIMT增厚的保护性因素。(3)年龄(1.105[1.095~1.114])岁、高血压(1.449[1.187~1.771])、冠心病(2.085[1.259~3.452])、糖尿病(1.662[1.185~2.331])、LDL-C/HDL-C(1.264[1.10VE-822配制7~1.444])、TC(1.133[1.036~1.239])为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0.305[0.248~0.375])、TBil(0.982[0.969~0.995])为颈动脉斑块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健康体检人群中,SCAS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54.4%的老年男性检出不稳定斑块,建议针对中老年人群及男性着重筛查颈动脉超声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检验检查。2.对于患有各类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相关疾病的人群,应加强SCAS的早期识别,尽早识别高危患者并进行合理干预,以降低未来心脑血管事件风险。3.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指标、总胆红素与SCAS关系密切,应重视对以上影响因素的筛查,将心脑血管事件防治关口前移,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来制定个体化的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