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为多年生落叶乔木或灌木,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其果实富含各类营养物质,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水果。余甘子种质资源丰富,不同品种的果实生理品质和耐贮性具有一定差异。目前余甘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特性和成分分析上,对果实生理生化和风味品质的探索相对较少。本研究以30份余甘子种质资源的果实为供试材料,通过测定果实中总黄酮、总酚、Vc等8项指标,综合评价不同余甘子种质果实的品质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鉴定分析了不同余甘子品种果实的多酚组分与含量;通过对余甘子果实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并分析Vc、多酚类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系数,筛选用于评价余甘子果实品质的代表性指标;基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评选出余甘子优质种质。此外,选择5个余甘子品种,进行果实耐贮性试验,分析其贮藏期间的理化指标,比较不同品种余甘子果实的耐贮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30份余甘子种质资源果实的8个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评价,发现‘粉甘’的综合品质在参试各种质样品中表现最好,其主成分综合得分为1299.33,显著高于其它供试样品;聚类分析在类间距离≤10时单独聚为一类;其中Vc含量达5510.91 mg/100 g,为各样品中最高;此外总酚、可IgG2 immunodeficiency溶性蛋白、SOD和有机酸指标也在中上水平。依据不同种质间果实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比较,推测可溶性糖、可滴定酸、总黄酮、总酚和Vc可作为评价余甘子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2.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在供试各余甘子样品中,分离鉴定出芦丁、槲皮素、没食子酸、芹菜素、山奈酚和木犀草素6种多酚类化合物,并进行含量测定,发现没食子酸含量在余甘子果实中普遍较高,可达287.30-2538.45μg/g;‘柴甘’的各项多酚类化合物含量普遍高于其他种质,其中没食子酸2478.10μg/g,芦丁118.76μg/g,槲皮素195.94μg/g,木犀草素32.20μg/g,山奈酚42.74μg/g,在供试余甘子种质样品中含量最高;同时,‘柴甘’的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分别为7.49%和33.56%,亦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说明‘柴甘’在酚类物质层面的综合评价最佳。3.通过测定30种余甘子果实多酚提取液的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Fe~(2+)总还原能力,对不同种质间余甘子果实的多酚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种质的抗氧化活性具有一定程度差异。同时在一定种质资源范围和特定评价指标中,供试余甘子果实的抗氧化性普遍在较高水平,其中‘粉甘’在ABTS~+自由Pexidartinib细胞培养基和羟自由基清除率表现突出,分别达到99.00%和95.49%,‘柴甘’的FRAP值可达3107.93μmol/L,‘大玉子’的超氧自由基清除率高达99.66%,‘实生11’的DPPH·清除率高达99.79%,说明这些品种在部分抗氧化指标上优势明显。同时根据抗氧化活性指标与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多酚组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总黄酮和总酚指标对余甘子果实抗氧化活性有显著影响。4.从上述30份余甘子种质资源中选取5个产量与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进行采后耐贮性研究,试验表面‘柴甘’的采后腐烂率最低,到贮藏第15天时,基本接近于0,但感官品质下降严重,适合用于贮藏后食品加工和功能成分的提取;‘粉甘’、‘玻璃甘’和‘南带甘’采后腐烂率较低且综合品质较高VX-765浓度,适宜鲜食或在较短时间内贮藏,‘小甜甘’是最不适宜贮藏保鲜的品种,第15天时果实腐烂率超过70%,其果实采摘后应及时食用或加工。对相关生理、品质、抗氧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推知可滴定酸、总黄酮、总酚和Vc是采后贮藏阶段维持果实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可视为评价余甘子果实贮藏品质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