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特应性皮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在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皮损严重程度、瘙痒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特征,为不同证型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2021年9月至2023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符合临床医生诊断标准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对其辨证分型分湿热蕴肤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记录一般情况、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瘙痒数字评价(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并检验血清总免疫球蛋白BYL719作用E(Immunoglobulin E,IgE)、血常规,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Liraglutide:1.本研究共纳入特应性皮炎患者2Micro biological survey15例。(1)215例患者中男性74例(34.42%),女性141例(65.58%)。(2)患者年龄分布在1~87岁之间,平均年龄41.78±22.467岁,将年龄分为婴幼儿期(≤12岁)、青少年与成人期(>12~60岁)、老年期(≥60岁)三个阶段,各阶段患者分别为28例(13.02%)、128例(59.54%)、59例(27.44%)。(3)纳入患者中有特应性个人史的162例(75.35%),有特应性家族史的121例(56.28%),既有特应性个人史又有家族史的患者95例(44.19%)。(4)不同周期年AD患者的发病季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统计一个自然年(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129例患者,发病季节由高到低分别为春季41例(31.78%),夏秋发病相当,均为34例(26.36%),冬季发病最少,为20例(15.50%)。2.按EASI评分将皮损严重程度分轻度、中重、重度、极重度,其中轻度138例(64.19%),中度72例(33.49%),重度5例(2.32%),极重度0例(0.00%)。(1)中重度患者血清总IgE值高于轻度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2)中重度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红蛋白高于轻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重度与轻度患者比较,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按NRS评分对瘙痒严重程度分轻度、中度、重度三组(以下简称NRS分级),其中轻度47例(21.86%),中度129例(60.00%),重度39例(18.14%)。(1)重度患者EASI评分高于轻、中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重度患者NLR高于轻度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中度患者NLR高于轻度患者且低于重度患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不同瘙痒严重程度患者的血清总IgE值、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21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经中医辨证分型,脾虚湿蕴证患者最多,共98例(45.58%),其次为湿热蕴肤证62例(28.84%),再次为血虚风燥证55例(25.58%)。5.中医辨证分型与性别:不同证型患者中女性比例均高于男性,不同证型组内比较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中医辨证分型与年龄:(1)本研究患者婴幼儿期湿热蕴肤证(60.71%)最多,青少年及成人期脾虚湿蕴证(53.91%)最多,老年期血虚风燥证(44.07%)最多。(2)不同证型患者年龄段分布比较,湿热蕴肤证和脾虚湿蕴证患者多分布于青少年及成人期,而血虚风燥证患者多分布在青少年及成人期和老年期,在婴幼儿期占比最少,湿热蕴肤证与血虚风燥证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脾虚湿蕴证与血虚风燥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辨证分型与本次发病季节:各个周期年中,不同证型患者的本次发病季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中医辨证分型与疾病严重程度:(1)湿热蕴肤证和血虚风燥证的EASI评分均高于脾虚湿蕴证,湿热蕴肤证与脾虚湿蕴证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血虚风燥证与脾虚湿蕴证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肤证和血虚风燥证患者EA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湿热蕴肤证和血虚风燥证的NRS分级均高于脾虚湿蕴证,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肤证和血虚风燥证患者NR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检查:(1)湿热蕴肤证和血虚风燥证血清总IgE值均高于脾虚湿蕴证,其中湿热蕴肤证与脾虚湿蕴证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血虚风燥证与脾虚湿蕴证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肤证和血虚风燥证患者血清总IgE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虚风燥证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湿热蕴肤证和脾虚湿蕴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肤证和脾虚湿蕴证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比较不同证型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NLR、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纳入的特应性皮炎患者中,脾虚湿蕴证占比最高,湿热蕴肤证、血虚风燥证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较脾虚湿蕴证有更高的严重程度评分。2.特应性皮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相关,婴幼儿期湿热蕴肤证最多,青少年及成人期脾虚湿蕴证最多,老年期血虚风燥证最多。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年龄进行初步的辨证论治。3.特应性皮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具有一定相关性,湿热蕴肤证、血虚风燥证的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脾虚湿蕴证。从证型分布考虑,也符合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特应性皮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这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