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基于“师—生—患—友”的集束化护理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2年4月雅安市人民医院感染科Baf-A1溶解度的藏族、彝族肺结核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即医护一体在每日查房时对患者进行口头宣教,同时发放由我团队编制的肺结核防治手册;而试验组采用施基于“师—生—患—友”的集束化健康教育模式,即以医院医务人员和学院医护教师牵头,以藏族彝族护理学生为执行主力,对患者及其亲友进行多维度的健康教育,2组均实施4周。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的相关知识的知晓度(疾病认知、自我防护、疾病用药和预后)、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表(AH-SMSRS)、生活质量量表(SF-36)。结果:干预前2组相关知识的知晓度(疾病认知、自我防护、疾病用药和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2组的3项得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AH-SMSRS与SF-36量表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4周后,两组自我管理行为、自我管理环境、SF-36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自我管理行为、自我管理认知、SF-36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自我管理环境无差异(P>0.05)。SBE-β-CD分子量结论:基于“师—生—患—友”的集束化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提高少数民族结核病患者的知晓率,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改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腹腔镜胃癌手术空肠造口与鼻饲管优劣对比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空肠造口和鼻饲营养管的优劣。方法 收集2019年01月-2021年01月期间接受的胃癌手术患者共计150例。按照空肠造口和鼻饲营养管的不同分为两组,空肠造口组(n=74例,行空肠造口)和鼻饲营养管组(n=76例,行鼻饲营养管Cobimetinib体内)。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后肺炎、腹腔感染、吻合口漏的预防和治疗以及患者的耐受性、拔管难易、造口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并比较两者的优劣。结果 空肠造口组术后肺炎、拔管困难、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均多于鼻饲营养管immediate breast reconstruction组(P<0.05);鼻饲营养管组术后腹腔感染多于空肠造口组(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持续时间、selleck Fulvestrant住院时间、吻合口漏的预防和治疗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空肠造口和鼻饲营养管均可用于吻合口漏的预防和治疗,但空肠造口具有较高的并发症风险。
胃癌根治性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后Petersen疝1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胃癌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后发生Petersen疝病人的临床特征,探讨petersen疝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Petersen疝病人11例,所有病人均行急诊手术治疗,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围手术期情况及治疗后随访情况。结果 11例病人手术中有7例经小肠复位后血供恢复未行肠切除,1例术中证实selleck化学小肠坏死行部分小肠切除术,切除长度为80 cm;此8例病人均再次缝合关闭Petersen间隙,术后顺利出院,随访至今均未再出现急性消化道症状或急腹症。3例术中探查证实小肠广泛坏死,其中1例行小肠次全切除术,另2例放弃进一步手术。此3例病人均于术genitourinary medicine后24小时内死亡。结论 胃癌术后Petersen疝发病急、进展快,预后不良。当急腹症病人疑有该病可能时应尽早进行LBH589纯度腹部增强CT并积极早期剖腹探查,以避免肠坏死的发生。
基于医疗机构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酸)类似物的卫生技术评估
目的:按照《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中的量化评分细则,为当前医院决策层药物遴选、规范使用核MAPK抑制剂苷(酸)类似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依照药品量化评分体系,参考最新版临床应用指南、国内外文献和现行药品说明书,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药学特性及其他属性5个方面分别对河北省人民医院口服核苷(酸)类Antipseudomonal antibiotics似物进行医院卫生技术评估。结果: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夫酯片、恩替卡韦分散片、恩替卡韦片、阿德福韦酯片及替比夫定片最终分值分别为80.5、86.1、90.5、82、59.8、72.7分。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恩替卡韦为强效低耐药核苷类似物,为诊疗规范及指南首选推荐,阿德福韦不推荐应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阻断母婴传播有优势,均为国家医保乙类药物;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恩替卡韦片、替比夫定片为原研品种;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夫酯片、恩替卡韦selleck分散片、阿德福韦酯片均通过一致性评价;恩替卡韦分散片经济性最优。结论:卫生技术评估可指导医院合理遴选及使用核苷(酸)类似物,并提供循证依据。临床医师可根据专科特点、患者的病情及自身需求合理选择用药。
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近期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2月扬中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3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依据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ur,RECIST)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共(n=97)和无效组(n=33)。记录两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不同性别、年龄、胆汁酸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病理分期、PD-1抑制剂、化疗方案、肿瘤直径、TNM分期、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3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LBH589配制化疗,达到完全缓解(CR)共7例(5.38%)、部分缓解(PR)共90例(69.23%)、疾病稳定(SD)共27例(20.77%)、疾病进展(PD)共6例(4.62%),总有效率为74.62%。两组性别、年龄、PLR、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病理分期、PD-1抑制剂、化疗方hepatic lipid metabolism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肿瘤直径<6 cm、TNM Ⅱ期、PD-L1表达≥1%的占比均显著高于无效组,总胆汁酸水平与NLR≥3.7比例均显著低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6 cm、TNM Ⅱ期、PD-L1表达≥1%为临床疗效的保护因素,胆汁酸水平、NLR≥3.7为临确认细节床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近期效果较好,肿瘤直径<6 cm、TNM Ⅱ期、PD-L1表达≥1%为临床疗效的保护因素,临床医师应据此寻找临床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合理方案。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蒙药嘎拉图呼和挥发油成分抗胃癌的作用机制
目的 通过提取蒙药嘎拉图呼和挥发油部位,进行化学成分鉴定,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探讨传统蒙药嘎拉图呼和抗胃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定性分析嘎拉图呼和挥发油部位成分,并结合Pubchem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活性成分Belnacasan半抑制浓度靶点的筛选;在Gene Cards、OMIM、Pharm Gkb、TTD、DrugBank数据库中检索胃癌相关的靶点;利用在线Venn将查到的靶点信息取交集;Cytoscape3.9.0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筛选关键成分;STRING 11.0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核心作用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Discovery Studio 2019进行核心靶点与相应小分子化合物之间分子对接。结果 通过GC-MS共鉴定出嘎拉图呼和挥发油部位中56种成分;以GC-MS结果为基础,通过化学成分靶点预测数据库搜索并获更多得46个活性成分,150个活性靶点;化学成分靶点与胃癌相关靶点取交集,获得135个潜在治疗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与KEGG通路Bioprocessing分析,获得包括G蛋白偶联信号通路、乙酰胆碱受体信号通路等多条胃癌相关信号通路;PPI蛋白互作筛选核心基因,结果显示VEGFA、KDR、PTGS2和MAPK14为挥发油治疗胃癌的潜在作用靶点。结论 蒙药嘎拉图呼和挥发油中的46个有效成分可能通过调控VEGFA、KDR、PTGS2和MAPK14参与多条信号通路共同发挥抗胃癌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蒙药复方抗胃癌作用机制提供了数据依据。
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中医体质的影响
目的 探讨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中医体质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以2∶2∶1比例随机分配到真针刺、假针刺和常规护理组。真针刺组和假针刺组患者在随机分配后第1~8周内给予20次真/假针刺治疗,常规护理组仅给Non-immune hydrops fetalis予健康教育,并随访12周,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体VX-765化学结构质的动态变化。结果 治疗前,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中医体质依次为阳虚质(42.2%)、气虚质(40.8%)、血瘀质(28.9%)、痰湿质(28.6%)、湿热质(27.9%)、气郁质(23.8%)、阴虚质(12.3%)、平和质(11.6%)、特禀质(9.5%)。治疗8周后,真针刺组平和质患者比例显VX-661临床试验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08)。随访12周后,真针刺组气郁质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假针刺组(P=0.030)、平和质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22)。结论 针刺可能改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中医体质,促进患者向平和质发展。
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取顺铂+替吉奥化疗,观察组采取多西他赛+替吉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此网站标志物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10%高于对照组的6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癌胚抗原(C点击此处EA)、肿瘤相关物质(TA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EA、TAM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CEA水平(18.40±2.20)ng/ml、TAM水平(98.20±6.50)U/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35±2.60)ng/ml、(108.80±8.80)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Biomimetic peptides且未明显增加用药不良反应。
原发性头痛的ICHD-3分类与ICD分类的探讨
2018年国际头痛学会发布实行了ICHD-3头痛分类,ICHD-3头痛诊断类型众多,诊断名称与ICD-10有很大差异,使得头疼ICD编码成为工作中的难点。本文着重探讨原发性头痛的ICHD-3分类与ICD-10编码的对应关系。通过ICD-10第三卷和第一卷的查找核对,确认ICHD-3偏头痛第二层诊断类型对应的ICD-10编码:无先兆偏头痛的编码为G43.0,有先兆偏头SCH772984试剂痛的编码为G43.1(除外视网膜型偏头痛的编码selleck HPLC为G43.8),慢性偏头痛的编码为G44.0,偏头痛并发症的编码为G43.1(除外偏头痛状态的编码为G43.2),可能与偏头痛相关的周期综合征的编码为G43.8;确认ICHD-3紧张型头痛、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和其他原发性头痛第一层effective medium approximation诊断的ICD-10编码分别为G44.2、G44.0和G44.8,其细分层级诊断类型没有特异性的编码,均与各第一层诊断类型编码相同。ICD-10编码在ICHD-3原发性头痛分类应用中的局限性在于ICD-10分类较笼统,缺乏细分类型对应的编码。临床医师诊断模糊,编码员缺乏相关临床知识,影响原发性头痛编码的准确性。
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抗病毒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抗病毒药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Colforsin溶解度21年8月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CHB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与联合组,各40例。西药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24和48周的中医证候积分,并在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应答率。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2、24和48周检测两组患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同时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及死亡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24和48周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患者明显低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应答率为92.50%(37/40),高于西药组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2、24和48周的selleck产品HBV-DNA、AST、ALT、TBIL、GGT、IL-1β、IL-4和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患者治疗12、24和48周的HBV-DNA、AST、ALT、IL-1β和TNF-α水平低于西药组,治疗24、48周tumour-infiltrating immune cells的TBIL、GGT水平低于西药组,治疗48周的IL-4水平低于西药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6/40),与西药组(10.00%,4/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疾病进展事件发生率为2.50%(1/40),低于西药组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抗病毒治疗能促进CHB患者症状的改善,提高治疗应答率,其可能通过改善肝功能与抑制IL-1β、IL-4和TNF-α水平达到治疗目的,能控制疾病进展事件发生风险,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