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在中国白血病协作组急性淋巴性细胞白血病2018方案(CCLG-ALL-2018方案)诊疗下Notch基因阳性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预后分析,以探究Notch基因突变对儿童ALL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按照CCLG-ALL 2018方案诊疗的295例ALL患儿的资料,其中Notch基因阳性的有55例,回顾性分析这55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55例Notch基因阴性的ALL患儿临床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初诊时外周血象及幼稚细胞百分比等方面在平均水平上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卡方检验genetic reversal比较两组间性别、民族、年龄、免疫分型、伴随基因、不良反应及第15天和第33天微小残留病灶(MRD)在分布比例上是否存在区别。随访至2023年2月,采用Kaplan-Meier分析Notch点击此处基因阳性组及阴性组的总生存(OS)及无事件生存(EFS)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两组对生存预后的影响,以探究Notch基因对儿童ALL预后的影响。结果1.在一般临床特征方面:在295例ALL患儿中,有55例Notch基因(+)的患儿,占比18.64%,其中50例T-ALL中有29例Notch基因(+),占比58.00%;男性37例(67.27%),女性18例(32.73%),男女比例为2.06:1;中位发病年龄为6岁3月;汉族36例(65.45%),非汉族19例(34.55%),汉族与非汉族比例为1.89:1;Notch基因(+)组与Notch基因(-)组在性别、年龄、民族、初诊时白细胞、血小板及外周血幼稚细胞占比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初诊血红蛋白及就诊原因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分子生物学方面:两组患儿在染色体核型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Adavosertib在免疫分型上,Notch基因阳性组在T-ALL中占比明显高于Notch基因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基因分布特点方面:在55例患儿中未检测到Notch4基因突变,在Notch1、2、3中,Notch1突变有39例(占70.9%),比例最高;同时Notch1倾向于表达在T-ALL及分化程度更高的细胞中,而Notch2和3更倾向于在B-ALL及幼稚度高的细胞中表达。4.在早期治疗反应方面:两组在第15天MRD及第33天MRD上无统计学差异(...
CT室突发性事件抢救护理及预防措施总结
目的 分析与总结CT室突发性事件的抢救、护理以及预防措施,为降低CT室突发性事件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高唐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3月的40例CT室突发性事件临床资料,回顾突发性事件的类型,统计突发性事件在性别及年龄上的分布情况,总结患者结局,探究针对CT室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抢救、护理及预防措施。结果 CTBelnacasan供应商室突发性事件主要有含碘造影剂过敏、呼吸心跳骤停、休克、癫痫发作、突然昏厥、咯血;女性突发性事件发生率排名前三的为癫痫发作、突然昏厥及休克,男性突发性事件发生率排名前三的为癫痫发作、突然昏厥及咯血,其中含碘造影剂过敏、呼吸心跳骤Fer-1化学结构停发生率较低;年龄在<20岁以及20~44岁为癫痫发作的主要群体,其他突发性事件年龄特征并不Fracture-related infection明显;40例患者中39例转危为安,于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仅1例患者因重症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结论 CT室突发性事件情况危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降低突发性事件发生率,但日常抢救、护理也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当突发性事件发生时,要及时干预,降低对患者的危险与影响。
情绪释放疗法对确诊初期急性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及照顾负荷的影响
目的:探讨情绪释放疗法对确诊初期急性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及照顾负荷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烟台毓璜顶医院儿童血液科的1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对照组接受常规宣教;试验组在常规宣教的基础上接受情绪释放疗法,两组分别在干预前1天、干预2周后进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照顾者负荷问卷评价。结果:两组主要照顾者干预前的焦虑、抑郁评分和照顾负荷问卷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试验组的焦虑、抑郁得分和照顾负荷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绪释放疗法Bafilomycin A1配制可改善确诊初期急性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的负性情绪状态,降低焦虑、抑CB-839郁水平,减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轻照顾负荷,提高主要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影像学CT特征与血清TNF-α对HIV感染合并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影像学CT特征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Bafilomycin A1半抑制浓度HIV)感染合并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HI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52例为研究组,将同时期医院接诊的5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入院第1天肺部CT检查结果BMN 673分子式及血清TNF-α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HIV感染合并肺结核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斑片实变、多发空洞、胸腔immunoregulatory factor积液、多发结节、淋巴结肿大患者占比及TNF-α水平升高,单发空洞患者占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结核分型患者血清TNF-α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I型患者相比,Ⅱ、Ⅲ、Ⅳ型TNF-α水平升高(P<0.05),与Ⅱ型患者相比,Ⅲ、Ⅳ型TNF-α水平升高(P<0.05),与Ⅲ型患者相比,Ⅳ型TNF-α水平升高(P<0.05)。与斑片实变、单发空洞、多发空洞、胸腔积液、多发结节、淋巴结肿大、TNF-α水平单项诊断相比,七项联合对HIV感染合并肺结核肺的诊断价值较高(P<0.05)。结论 HIV感染合并肺结核可以使用影像学CT特征及血清TNF-α进行诊断,诊断价值较高,具有使用价值。
血清IL-4、IL-6、IL-33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究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清白介素(IL)-4、IL-6、IL-33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中筛选82例纳入重症组,从同期老年健康体检志愿者中选取50例纳入正常组。对比两组的IL-4、IL-6、IL-33与肠道菌群水平差异,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肠道菌群与IL-4、IL-6、IL-33水平相关性,根据重症组随访6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55例、死亡selleck抑制剂组27例,对比生存组、死亡组的临床因素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重症肺炎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1)对比正常组,重症组的IL-4、IL-6、IL-33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2)对比正常组,重症组的大肠埃希菌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双歧杆菌水平明显降低(P<0.05);(3)大肠埃希菌与IL-4、IL-6、IL-33均呈正相关,双歧杆菌与IL-4、IL-6、IL-33均呈负相关;(4)对比生存组,死亡组年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IL-4、IL-6、IL-33、大肠埃希菌、机械通气比例、餐后2 h平卧比例均明显更高且双歧杆菌明显更低(P<0.05);(5)重症肺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加、Aculinary medicinePACHE-Ⅱ评分升高、IL-4升高、IL-6升高、IL-33升高、大肠埃希菌升高、机械通气、餐后2 h平卧且独立保护因素是双歧杆菌升高。结AG-221临床试验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与肠道菌群失衡,患者的IL-4、IL-6、IL-33、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异常变化并且存在密切关系,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年龄、机械通气、餐后体位等因素均会影响其预后生存结局。
玉屏风颗粒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 探讨玉屏风颗粒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3月期间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科收治的60例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发热、咳喘和肺部啰音),治疗前后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selleck PLX5622factor-alpha, 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免疫指标(CD3~+、CD4~+PD0325901供应商、CD8~+、CD4~+/CD8~+、CD19~+B、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NK)细胞)水平、肺功能[2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Tidal volume flow mediated dilatationduring expiratory flow 25%,TEF25%)、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FRC)和用力呼气最大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 PEF)]。结果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发热消失时间、咳喘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BC、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细胞水平及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8~+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D19~+B、NK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D19~+B、NK细胞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CD3~+、CD4~+、CD19~+B细胞水平及CD4~+/CD8~+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CD…
基于TCGA数据库和LASSO回归筛选胃癌预后免疫相关的lncRNA及预后模型的建立
目的:本研究使用生信分析,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胃癌转录组数Biopsia pulmonar transbronquial据进行分析,识别与预后相关的免疫相关lncRNAs(长链非编码RNA),采用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算法构建胃癌预后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获取胃癌患者的RNA数据,并通过人类参考基因组筛选出lncRNA表达数据。然后,从免疫数据库提取免疫基因,利用基因共表达网络得到免疫相关的lncRNAs,并通过差异分析得到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lncRNAs。随后,采用Cox回归和LASSO回归算法,得到关键lncRNAs并构建预后风险模型。采用风险模型评分中位值将患者分为胃癌高危组和低危组,通过生存分析验证生存差异,并利用内部数据集进行模型的验证。最后,进行危险评分和临床因素的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分析,评估风险得分是否能作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1.经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获得了28个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免疫lncRNAs。2.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了5个lncRNAs用于建立风险模型,其中AL590Torin 1666.2被认为是HR<1的保护性效应因子,AP000695.2、CD44-AS1、GLIS3-AS1、AL356417.2被认为是HR>1的风险效应因子(p<0.05)。3.基于风险模型计算的评分将胃癌划分为高低危组,两组之间的患者生存状态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01)。4.Cox回归显示风险得分可作为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通过利用TCGA数据selleck HPLC库中胃癌患者的数据和免疫基因库,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免疫相关lncRNAs,并构建了一种胃癌患者风险得分模型。根据该模型的风险得分公式,可以将胃癌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并通过该模型帮助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
PMS2通过ERK/ERCC1通路对结肠癌SW480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讨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2 (PMS2)表达对结肠癌SW480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阐明PMS2与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ERCC1)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方法:将PMS2 siRNA质粒和PMS2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入结肠癌SW480细胞(分别为PMS2敲减组和PMS2过表达组),同时设PMS2敲减对照组(siRNA-NC组)和PMS2过表达对NSC 127716抑制剂照组(PMS2 control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MS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MS2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侵袭细胞数,流式细胞术检测顺铂作用后各组细胞凋亡率。通过String数据库,对PMS2、ERCC1和ERK上下游蛋白的关系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SW480细胞分别采用3条siRNA进行PMS2和ERCC1敲减,采用RT-qPCR法验证PMS2与ERCC1的相互作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MS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和磷酸化ERK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RGDC-0973细胞培养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MS2基因敲减和过表达细胞模型构建成功。与siRNA-NC组比较,PMS2敲减组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PAquatic biology<0.05或P<0.01),侵袭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顺铂作用后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与PMS2 control组比较,PMS2过表达组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P<0.01),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顺铂作用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蛋白-蛋白互作(PPI)富集P值为2.09e-07,包含ERCC1和ERK1/2等相互作用节点数共有13个,提示PMS2、ERCC1和ERK1/2之间可能存在调控作用。与siRNA-NC组比较,各PMS2敲减组细胞中ERCC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siERCC1-NC组比较,各ERCC1敲减组细胞中PMS2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iRNA-NC组比较,PMS2敲减组细胞中PMS2、ERK1/2和p-ERK…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评价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和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整理国家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免疫后血清学监测项目试点地区泉州市惠安、石狮两县Cell Biology2017—2021年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基本信息,并在儿童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后1~2个月检测血清HBsAg和抗-HBs,分析儿童乙肝感染和免疫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1 424名,其抗-HBs阳性率为93.75%,免疫失败率为6.25Talazoparib配制%,HBsAg阳性率为1.62%。母婴阻断失败与母RAD001价格亲孕期HBV-DNA值高以及谷丙转氨酶异常有关(P值均<0.05);乙肝免疫失败与母亲ALT值和HBV-DNA值高有关(P值均<0.05),也与婴儿首剂接种的HepB1种类和HepB-3接种不及时有关(P值均<0.05)。结论 泉州市现行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实施效果较好,但仍需加大对HBsAg阳性母亲孕期的干预治疗,以便能够进一步减少免疫失败率,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
血清TK1和G17联合检测对胃癌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胃泌素17(G17)联合检测在胃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收治的108例胃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病理学诊断标准确诊为胃癌组(n=44)Hepatic encephalopathy、胃溃疡组(n=33)、慢性胃炎组(n=31)。比较3组患者的血清TK1、G17水平及TK1、G17指标单项检测与联合指标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价值。结果 胃癌组患者的血清TK1、G17水平均高于胃溃疡组及慢性胃炎LGX818组患者(P<0.05);胃癌组TK1、G17联合检PLX4032化学结构测与TK1、G17单项检测的AUC值分别为0.8011、0.6266、0.7568;TK1、G17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优于单项指标检测(P<0.05);两者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K1、G17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优于单项指标检测,对胃癌早期与其他胃部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其特异性不高,若要进一步明确胃癌的诊断,还需结合临床其他相关检查及指标。